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乙状结肠肿瘤

乙状结肠肿瘤属于结肠肿瘤的部分,起病隐匿,早期常常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晚期易出现肠梗阻、贫血等表现,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中以乙状结肠癌多见,小部分为腺瘤和息肉。
英文名:
发病部位: 乙状结肠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内镜下治疗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肠梗阻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早期症状无特异性,一般表现为腹胀等不适,乙状结肠位置较低,恶心、呕吐症状不明显,由于症状轻微,往往被忽视而错过就诊机会,随后可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排便次增多,腹泻与便秘交替等,部分患者可表现有粘液便或粘液脓性血便。随着病情进展,肿瘤进一步增大出血,引起便血或下消化道出血的表现,长此以往导致临床贫血、乏力、消瘦等。部分患者因肠道毒素被吸收入血而出现寒战、发热等表现。肿瘤增大导致肠腔狭窄,引起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此时腹胀可进一步加重,且胃肠减压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往往伴有明显腹部绞痛等不适,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体查可见腹部可见肠型,压痛等,并可闻及亢进的肠鸣音。下腹部触及包块,质地较韧,形体不规则,活动度欠佳,晚期时肿瘤局部侵润,肿块固定。此外,晚期患者可有黄疸、腹水表现,如继发肝脏转移可有右上腹疼痛等不适。

病因

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多脂肪少纤维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经常进食粗纤维性食物的人群,其乙状结肠癌发病率远远比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蔬菜饮食者低。 
2.结肠血吸虫、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以及肠道中高浓度的甲基胆蒽(长期便秘引起)等亦与乙状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3.遗传因素是结肠癌的发病原因之一。
4.息肉为乙状结肠癌的高危因素。大部分结肠癌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的,发病的主要诱因是不良息肉。其中绒毛样腺瘤样息肉更容易发展成癌,癌变得发生率为25%左右;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3%左右。
5.有关资料报道了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发病率也在增高,有关学者认为与次级胆酸进入肠腔增加有关系。

检查

1.乙状结肠镜 为首选检查,可于乙状结肠区域内发现息肉样或溃疡型肿物,可直观的发现病灶大小、位置以及局部浸润范围,可以通过乙状结肠镜可以采取组织作病理细胞学检查。
2.腹部平片检查和钡剂灌肠检查: 腹部平片检查适用于伴发急性肠梗阻的病例,乙状结肠癌患者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癌肿部位的肠壁僵硬,扩张性差,蠕动至病灶处减弱或消失,结肠袋形态不规则或消失,肠腔狭窄,粘膜皱襞紊乱、破坏或消失,充盈缺损等。钡剂空气双重对比造影更有助于诊断结肠内带蒂的肿瘤。 
3.CT平扫及增强 CT检查可对肿瘤侵犯程度以及局部肠壁情况做出初步分析,CT上表现为肠管壁局限性增厚,突出,但部分患者CT下鉴别良恶性有一定难度。同时,CT可评估邻近组织情况、有无远处转移及淋巴结浸润情况,有助于临床分期。 
4.组织细胞学检查 内镜下病变组织行活检后发现癌细胞,为确诊乙状结肠癌的金标准。
5.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可有CEA、CA199、CA125等升高表现,但是无特异性,CEA目前常用语术后的随访常规观察指标。

诊断

1.有大肠癌家族史,大肠癌系指结肠、直肠和肛门部位的恶性肿瘤,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人体错配修复基因缺陷所致,尤其是其父母均患此病者。据报告,约有1/8为家族性癌成员或其后代发生大肠癌。 
2.有大肠家族性息肉病史,息肉多是发病于青春期,40岁以后可发生癌变。因此,患者一经确诊为大肠息肉,应尽早做全结肠、直肠切除术,以防癌变。 
3.大肠腺瘤息肉患者,超过1cm的大肠腺瘤性息肉,有40-50%的癌变机会,应及时进行切除处理,以阻断息肉恶变。 
4.大肠癌患者,术后再现腹部或排便异常,癌胚抗原阳性,应及时做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大肠多原发癌的存在或肠癌复发。 
5.曾患有消化道肿瘤(如胃癌)、乳腺癌等,这些肿瘤与大肠癌的病因同源。 
6.中老年人不明原因出现食欲下降、乏力、消瘦者,应做好相关普查和随诊工作,以利于早发现、早诊断。 
7.不明原因进行性贫血、面色日渐苍白,已排除其他部位失血和血液疾病者。 
8.无原因大便习惯改变,大便习惯改变指排便感觉异常,排便不尽,大便硬烂交替、大便次数多,肛门里急后重、大便变形等,是大肠癌的早期表现症状之一。 
9.腹痛,发病初期腹部不适或隐痛,与排便相关。当出现阵发性腹痛,是因为肿瘤使肠腔狭窄粪便通过受阻,多见于中晚期病人,此时腹部可能摸到包块或可见肠形,多伴有腹胀、呕吐、肛门不排气等肠梗阻表现。 
10、便血或血性粘液便,凡是便中带暗红色血色及血性粘液便者且持续出现,逐渐增多。
当临床上有上述十大症状时,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及时医院就诊,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治。

治疗

一、腺瘤及息肉的治疗
可行内镜下切除术,如果镜下治疗难度较大,建议手术治疗。
二、乙状结肠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及中药治疗。
 一)手术治疗 对局灶性乙状结肠癌而言,外科根治性手术是其标准治疗方案。根治性手术要求无论是肉眼还是镜下,切缘都是阴性。但是,当手术的风险远大于其潜在获益,如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疾病已经进展,手术无法延长生存或改善生活质量时,则应该避免进行手术治疗。 
1.适应症:
(1)无严重心、肺、肝、肾损害和晚期恶液质表现,能耐受手术者。 
(2)可行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肿瘤切除者。 
(3)并发肠梗阻须行改道或造瘘者。 
2.治疗结肠癌的术前准备: 
(1)高热量少渣(或无渣)饮食。 
(2)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改善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3)做好肠道准备。 
(4)配血。 
(5)术晨放胃管和留置尿管。 
 3.治疗结肠癌手术方式的选择: 
(1)结肠癌癌肿可根治、无梗阻现象者,行一期根治术:局限于乙状结肠中下段的肿瘤,可行乙状结肠切除。 
(2)癌肿可根治,但有肠梗阻的病例,应分二期手术,先行一期左半结肠切除及近端结肠造瘘,远端结肠暂时关闭或外置,或先作横结肠造瘘,2周后再行根治术。若肠内容物不多,患者情况好,可一期行根治术,两周后再行吻合术。 
(3)不能根治的结肠癌,癌肿虽有转移,但局部可以切除者,应尽可能作姑息性的局部切除;癌肿固定无法切除者,作捷径吻合术或近端造瘘术。
三)其他治疗方法 化疗:术后辅以化疗,注意反应及血象变化。 一般选择为铂类和替加氟为主的化疗方案。 
四) 免疫治疗、中药治疗。

预后

良性病变可通过内镜或手术治疗完全治愈,预后好,如为乙状结肠癌,I期预后好,Ⅱ期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在60~80%之间,而Ⅲ期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30~ 50%。

预防

其一,要开展卫生宣教,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及时就诊。
其二,医生对不明原因便血及排便习惯改变要足够重视,尤其是不能将便血简单视为痔出血。应及时指导患者作进一步检查,如纤维结肠镜,钡灌肠等, 以及时明确诊断。
其三,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其四,戒烟限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水。

健康问答

  • 乙状结肠癌肝转移属于晚期患者吗?
    医生头像
    冯智军 主治医师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介入科
    依据转移的数目分析,如果为多发的转移,则手术切除肝脏转移病灶疗效欠佳,单个转移结节完全可行肝局部切除术。那么可以说,乙状结肠癌肝转移...不算玩晚期患者,还需积极治疗,延长生命。下拉查看详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冯智军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肿瘤介入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6198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14日 18:36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