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急性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又称普通感冒,简称感冒,俗称“伤风”,是全鼻咽部粘膜、粘膜下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主要发生于咽扁桃体。急性鼻咽炎是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病。
别名: 卡他性鼻炎   普通感冒   伤风  
英文名: acute nasopharyngitis
发病部位: 鼻咽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科  
症状: 喉部有痰   喉咙痒   口鼻周围发绀   干燥斑   高热   鼻塞   头痛   流泪  
多发人群: 儿童   成人  
治疗手段: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鼻窦炎   细支气管炎   中耳炎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起病突然。大多先有鼻和喉部灼热感,随后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涕、全身不适和肌肉酸痛。症状在48h达高峰(病毒脱壳),急性鼻咽炎通常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尤其是鼻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时。可有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眼睑肿胀、咽喉黏膜水肿。咽喉和气管炎出现与否因人和因病毒而异。鼻腔分泌物初始为大量水样清涕,以后变为黏液性或脓性。黏脓性分泌物不一定表示继发细菌感染。咳嗽通常不剧烈,持续时间可长达2周。脓性痰或严重的下呼吸道症状提示鼻病毒以外的病毒合并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儿童感冒时其症状多较成人为重,常有下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等)。

病因

感冒的病原体为病毒,常见者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少见者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呼肠病毒(reovirus)、单纯疱疹病毒和E-B病毒等。肺炎支原体,A、C、G组链球菌和非生物致病因子如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鼻中隔偏曲、异物等均可引起感冒样症状,自不属真正意义上的感冒。

检查

1.血常规检查: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数比例增多和核左移现象。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2.X线检查:流感较急性鼻咽炎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如支气管炎或肺炎,因此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的倾向性。  
3.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培养,通过采集鼻部分泌物,鼻咽拭子喉部拭子进行疖毒分离培养确定病原体,病毒培养大约3~10天。
2).快速流感测定,敏感性>70%,特异性>90%,约需24h。
3).血清抗体检测,此方法需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抗体效价。
4).下鼻甲黏膜印片检查健康搜索,流感患者常于发病第一天开始即可出现大量变性柱状上皮细胞,胞浆或细胞核内有嗜苯胺蓝包涵体而急性鼻咽炎是以脓细胞为主,包涵体少见。

诊断

成人及较大儿童患者,其局部症状明显,并在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下易窥见鼻咽部的病变情况,故不难诊断。但婴幼儿患者,起病急,往往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常被误诊为急性传染病。因此,婴幼儿出现上述全身症状,并有鼻塞、流涕、伴有发热等,应考虑到此病的可能性。上颈部淋巴结肿大及压痛有助于诊断。

治疗

1.休息、全身及局部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相应抗生素或选用广谱抗生素全身应用,症状严重者,须采取静脉给药途径,足程足量,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时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另外支持疗法的应用:婴幼儿须卧床休息,供给新鲜果汁和温热饮料,补充维生素以及退热剂的使用等。
2.局部治疗多用0.5%-1%麻黄碱或0.05%羟甲唑啉及3%链霉素滴鼻剂或其他抗生素滴鼻剂滴鼻,以便使鼻分泌物易于排出,使鼻塞症状改善,抗生素药液易流到鼻咽部,达到治疗目的。如本病反复发作,在已控制炎症的基础上可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

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多数都较为良好。

预防

1.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戒烟酒,忌辛辣。
2.病中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 
3.反复急性发病者,可考虑行咽扁桃体切除。 
4.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特别是手的接触。

健康问答

  • 急性鼻咽炎患者的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医生头像
    宫雪 医师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 内科
    饮食宜清淡稀软:因感冒患者脾胃功能常受影响,稀软清淡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可减轻脾胃负担。故宜食白米粥、牛奶、玉米面粥、米汤、烂面、蛋...汤、藕粉糊、杏仁粉糊等流质或流质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与蔬菜,如油菜、苋菜、蕹菜、菠菜、茭白、西瓜、冬瓜、丝瓜、黄瓜、西红柿、藕、柑橘、苹果、杏、枇杷、甘蔗、荸荠等。。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宫雪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092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5月10日 16:01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