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Ⅰ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

Ⅰ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angio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 AIL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T淋巴细胞调控失常,致B淋巴细胞经抗原启动后过度增殖的疾病。
别名: 1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   慢性多潜能性免疫增生综合征   一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淋巴肉芽肿病X   淋巴网状细胞增多症性高γ球蛋白血症  
英文名: angio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 AILD
发病部位: 淋巴   血液血管  
症状: 肛管狭窄   关节肿痛   消瘦   脾肿大   肝肿大   淋巴结肿大  
多发人群: 中、老年人群  
治疗手段: 化学治疗
并发疾病: 胸腔积液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年龄和性别:本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也见于中青年或儿童,男略多于女。   
2.症状和体征   
(1)全身症状:急性起病,常有发热,可呈持续性低热或弛张热,也有不规则成间歇性高热,伴有多汗、乏力、全身不适与体重减轻。   
(2)淋巴结肿大:为本病早期主要表现,约有84%病例出现须后二角、锁骨上窝、腋腋窝、腹股沟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也可以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人小约1——4CM,质软,活动,多无压痛。约有20%病例初次就诊时仅有淋巴结肿大而无其它临床症状。   
(3)皮疹及并它皮肤损害:约有40——50%病例有皮疹,一般为斑丘疹,大多分布于面部及躯干,也可在关节周围或全身弥漫性分布。皮疹可发生在其它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周。少数病例课出现瘙痒、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   
(4)肝脾肿大:亦为主要表现。一般出现在发热及淋巴洁肿大之后2周左右,肝脾可同时肿大,也可仅有肝肿大或脾肿大。   
(5)肌肉及关节症状:少数病例可有肌肉痛及关节痛,可为局部大关节如膝关节疼痛,也可为全身关节痛,但非游走性。   
(6)肺部表现:可有咳嗽、气喘、脚痛,肺底出现干湿性罗音及胸腔积液体征。   
(7)其它:个别病例可有周围神经炎或高黏滞综合征(异常免疫球蛋白过高所致)。

病因

本病的病因不明,有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药物过敏:本病约有27%患者存在药物过敏反应史,包括青霉素、灰黄霉素、苯妥英钠、阿斯匹林、甲基多巴、磺胺等。   
2.病毒感染:有些患者体内EBV抗体滴度增加,有报道在AILD及相关疾病中EBV-DNA检出率高达84%——97%。另有报道在14例病人的淋巴结内有风疹病毒抗原,提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   
3.胶原性疾病:本病有良性淋巴结增生和自身抗体产生,具有某些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所共有的特点,因此胶原性疾病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最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及舍格伦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   
4.其它不明原因的抗原性物质慢性刺激:本病淋巴结在形态学上类似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结,如疫苗注射后的淋巴结炎。

检查

1.血液学检查:初诊时白细胞增多,有时嗜酸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减少,少数病例常有Coombs试验阳性的贫血。在疾病活动期,约半数病例呈多株性高球蛋白血症,主要是lgG及IgM增高,偶有冷球蛋白血症。此外尚有补体消耗,自身抗体形成,血沉增快等。   
2.胸片X线:部分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及肺部授润阴影,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   
3.骨髓穿刺:可见淋巴细胞增加 , 和/或浆细胞增加。   
4.病理学特征: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生发中心淋巴滤泡缺如,出现下列“三联征”。   
(1)免疫母细胞大量增生,伴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增生。   
(2)树枝状小血管明显增生伴血管内皮肿胀。   
(3)间质中嗜酸性物质沉积,PAS及酸性黏多糖染色阳性。现普遍认为无定形酸性物质沉积并非诊断标准。

诊断

①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常伴肝脾肿大,易侵犯肺和胸膜。
②大部分患者有中重度贫血,多为溶血性贫血,血沉增速。
③出现多克隆高.y一球蛋白血症。
④部分自身抗体阳性,如RF、抗核抗体、抗DNA抗体等;但狼疮细胞阴性,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E一玫瑰花结低于正常。
⑤外周血及骨髓涂片无特殊表现,但涂片发现免疫母细胞则高度提示本病。
⑥淋巴结活检表现为特征性三联征:淋巴结结构破坏,毛细血管增生部分呈分枝状,有免疫母细胞、浆:细胞样免疫母细胞浸润增殖,细胞问有无定形物质沉积,PAS染色阳性。目前淋巴结活检是确诊AILD的惟一手段。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纠正免疫异常,恢复正常免疫功能,改善善全身状况,争取长期缓解乃至治愈。治疗措施包括: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化疗、支持疗法及免疫调节药物。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长春新硷、强的松、甲基苄肼、氮芥、6一疏基嘌呤、氨甲喋岭等。临床多用联合化疗。   
1.泼尼松(强的松)1——2mg/(kg·d),29%——56%完全缓解。   
2.联合化疗:MOPP方案,64%——85%完全缓解;③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1.CR 病灶完全消失,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全部消失,持续≥1个月。   
2.PR 病灶缩小≥50%,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明显好转,持续≥1个月。

预后

本病虽为非肿瘤过程,但预后不良,部分病例可在短期内死亡,有的经治疗后一较长时间的缓解,其后复发,复发后在数月内死亡,死亡原因主要是继发感染,常见者为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大约有10~35%病例最后演变为免疫母细胞肉瘤或恶性淋巴瘤。

预防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本病的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应该定期进行体检,一旦发病及时治疗。

健康问答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应该如何护理?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注意休息,局部可采用湿热敷和外敷药物治疗。饮食宜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多吃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汤、马齿苋粥、西瓜皮粥、丝瓜、芹菜...等。多饮一些清热的菊花茶、金银花茶、秋梨膏等。忌食辛辣燥热的食物,如韭菜、辣椒、葱、姜及烟酒,也忌食海腥、羊肉等发物。下拉查看详情

科普文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间质性肺炎 原创

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的炎性结缔组织病,肺部是SLE常见的受累器官,包括胸膜,肺间质,肺血管,气道,肺实质,肺部病变初期为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后波及间质和...

什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间质性肺炎? 原创

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的炎性结缔组织病,肺部是SLE常见的受累器官,包括胸膜,肺间质,肺血管,气道,肺实质,肺部病变初期为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后波及间质和...

点击查看更多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062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7月24日 19:5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