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

蛔虫病(ascariasis)是常见寄生虫病,主要原因为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导致肠道功能失常,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
英文名: pediatric ascariasis of biliary tract
发病部位: 肠道   胰管   阑尾   胆道   肝脏   胆  
就诊科室: 感染科  
症状: 大汗淋漓   恶心、呕吐   辗转不安   呻吟不止   剑突下绞痛   脐腹阵痛   腹部虫瘕   泛吐清涎   面部白斑   肠道阻塞   干呕   腹痛   发热   黄疸  
多发人群: 小儿   幼儿   青少年   成人较少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ERCP 内镜类
并发疾病: 腹泻   胆道感染   胆管炎   化脓性胆管炎   胆管出血   胆管穿孔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表现其特点是剧烈的腹痛与较轻的腹部体征不相称,所谓“症征不符”。 常突发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痛时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可伴有 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常放射至右肩脚或背部。腹痛可突然缓解,间歇期可全无症状。 疼痛可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一。如合并胆道感染时,症状同急性胆管炎,如有黄疽出现 一般均较轻。严重者表现同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1.腹痛 
蛔虫钻入胆道,刺激胆总管的壶腹部括约肌,使之产生痉挛性收缩,因此患者出现剑突下突发性剧烈绞痛、疼痛持续时间不等,而疼痛过后可如常人,这是胆道蛔虫症状的特点。患者腹痛的程度和体征不相符,常常腹痛剧烈,但体征轻微。发病初期腹部喜按,但随着胆道炎症的发生而出现拒按。 
2.恶心、呕吐 
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可含胆汁,也有可能吐出蛔虫。据报道呕吐出的蛔虫可多达数十条甚至上百条之多,小儿由于咽喉反射敏感性较差,可从鼻腔中爬出蛔虫。 
3.寒战、发热 
胆道蛔虫患者的体温多在正常范围之内,当合并感染时,患者可出现畏寒、发热,但体温的上升与腹痛的程度不成比例。蛔虫钻入胆道引起胆管炎,除非虫体退出胆道,炎症缓解,体温多不会自退。 
4.黄疸 
单纯的胆道蛔虫因虫体表面光滑,不易形成完全性胆道梗阻。但蛔虫钻入胆道后,若蛔虫的数量多、蛔虫死在胆道内,或反复发作的胆道蛔虫引起胆管炎时,可引起胆道梗阻,在梗阻后24~48小时可出现黄疸。患者还可出现肝大。

病因

肠道蛔虫是主要致病因素,蛔虫病主要因食入带有蛔虫卵的食物而引起,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饮食不节、驱虫不当、手术刺激等,均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胆道;加之蛔虫有喜碱厌酸、有钻孔习性,在胆管炎、结石及括约肌松弛等更易引起成虫钻胆。窜入胆道者80%在胆管内,可为1~100余条。蛔虫进入胆道后,其机械刺激,引起括约肌强烈痉挛收缩,出现胆绞痛,尤其部分钻入者,刺激症状更频发,在其完全进入胆道或自行退出,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进入胆道的蛔虫大多数死在胆道内,其尸体碎片、角皮、虫卵将成为以后结石的核心。 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胆管阻塞是不完全的,故甚少发生黄疸,主要是蛔虫带入的细菌导致胆管炎症,且可引起急性重症胆管炎、肝脓肿、膈下脓肿、胆汁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检查

首选B超检查,多能确诊,可显示胆道内有平行强光带及蛔虫影。上消化道钡餐常可 见十二指肠乳头有蛔虫影,ERCP检查在该处常可见蛔虫,并可在镜下钳夹取出。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均无特殊异常表现。
(1)粪常规。较容易查到虫卵,近年来常用改良加藤法。 
(2)血常规。因为感染时白细胞与一系列淋巴细胞会升高,因此可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以及其他淋巴细胞。 
(3)辅助检查,可采用直接涂片法。 
(4)超声检查,超声可以特异性的展现蛔虫图像,具有操作方便,简单快捷的特点,因此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诊断

(1)成虫寄生者,根据近期排虫或呕虫史即可诊断 
(2)儿童反复出现腹部或脐周一过性隐痛,或伴偏食、夜间磨牙、腹部膨隆等均可提示蛔虫感染 
(3)如果发现肠道中仅仅只有雄性蛔虫存在,而却在粪便中发现阴性虫卵时,可利用除虫药行诊断性治疗。 
(4)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粪便涂片查虫卵是最简单、快速、可靠的肠蛔虫病确诊依据。

治疗

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仅在出现并发症才考虑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
①解痉止痛:口服33%硫酸镁及解痉药可缓解括约肌痉挛。 剧痛时可注射抗胆碱类药如阿托品、山蓑若碱等或非抗胆碱类的去他维林。必要时可加用呱替陡。
②利胆驱虫:酸性环境不利于蛔虫活动,发作时可 用食醋、乌梅汤使虫静止,通过减轻刺激达到止痛;经胃管注人氧气也有驱虫和镇痛作用。当症状缓解后可行驱虫治疗,常用驱虫净、呱嗦(驱蛔灵)。驱虫后继续 服用利胆药物可能有利于虫体残骸排出。
③抗感染:可选用对肠道细菌及厌氧菌敏感的抗 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④纤维十二指肠镜取虫:如发现虫体在十二指肠乳头外,可钳夹取出,但对于儿童尤其需要保护括约肌功能,如需作括约肌切开宜慎重。 手术治疗对于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未能缓解、或者合并胆管结石、或有急性重症胆管 炎、肝脓肿、重症胰腺炎等合并症者,可行胆总管切开探查、T形管引流手术。术中应用 胆道镜检查,以去除蛔虫残骸。术后仍需要服药驱除肠道蛔虫。

预后

胆道蛔虫病总体来说预后良好,目前胆道出血、胆道穿孔已很少见,但是,胆道蛔虫经ERCP取出后,仍有蛔虫卵残留可能,出现胆道狭窄几率相对高一些。

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胆道蛔虫症来源于肠道有蛔虫的病人,而肠蛔虫病是一种传染病,传染源是蛔虫病人或带虫者,感染性虫卵通过口腔吞入肠道而成为带虫者。所以只有把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彻底根除肠道蛔虫的发生。  
2.肠道有蛔虫的病人,在进行驱虫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以彻底杀死,否则因蛔虫轻度中毒而运动活跃,到处乱窜,极有可能钻入胆道而发生胆道蛔虫症。

健康问答

  • 小儿如何预防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一:把好粪便关,粪便应做无害化处理。 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应经常洗手,尤其饭前便后更应洗手。 三:应在发现...感染后尽快进行早期治疗,防止进一步感染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500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7日 16:49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