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分水岭区脑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
别名: 分水岭样梗塞   脑分水岭梗死   边缘带脑梗死  
英文名:
发病部位: 颅脑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症状: 精神障碍   偏瘫   偏盲  
多发人群: 老年  
治疗手段: 药物康复疗法
并发疾病: 高血压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病前可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低血压病史。部分患者有TIA病史。起病时血压偏低。

1、皮质前型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舌瘫,可有情感障碍,强握反射和局灶性癫痫;主侧病变可出现经皮层性运动性失语;双侧病变出现四肢瘫,智能障碍或痴呆;病灶位于额中回,可沿前后中央回上部呈带状前后走行,可直达顶上小叶。

2、皮质后型 以偏盲最常见,多以下象限盲为主;可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偏瘫轻微或无;

3、皮质下型 可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或(和)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等。

4、后循环分水岭梗死可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缩小及双眼像病灶对侧凝视等

病因

脑分水岭梗死是在脑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当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容量减少及体循环低血压等情况所致。常见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麻醉药过量、降压药物使用不当、心脏手术合并低血压及严重的脱水等。

检查

1.头颅CT    

分水岭脑梗死为脑实质内的低密度区,在脑血管的分水岭区CT平面呈尖朝向侧脑室,底朝向软膜前的楔形带状,基底节区可为不规则形成片状低密度影。  

2、头颅MRI:能明确显示梗死部位和形状。

诊断

对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发表前有血压下降或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头颅CT或MRI显示楔形或带状梗死灶可确诊

治疗

纠正低血压,补充血容量,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适当扩容治疗,输液可采用生理盐水,右旋糖苷或其他血浆代用品。治疗与血栓性脑梗死相同
1.药物治疗急性期药物治疗原则。
(1)超早期治疗首先使公众提高脑卒中的急症和急救意识了解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病后立即就诊,若无禁忌证,力争在3~6小时治疗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并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及保护脑细胞,挽救缺血半暗带;
(2)个体化治疗根据病人年龄、缺血性卒中类型、病情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
(3)防治并发症如感染、脑心综合征、下丘脑损伤、卒中后焦虑或抑郁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等;
(4)整体化治疗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减少复发率和降低病残率。
2.外科治疗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有严重脑水肿占位效应和脑疝形成征象者,可行开颅减压术;小脑梗死使脑干受压导致病情恶化的病人通过抽吸梗死小脑组织和后颅窝减压术可以挽救生命。
3.康复治疗应早期进行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短期和长期治疗计划分阶段、因地制宜地选择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针对性体能和技能训练降低致残率增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重返社会。

预后

预后较好,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低

预防

预防本病主要措施在于积极控制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特别是那些高危因素,如已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更应积极治疗,以预防发展成脑梗死。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分水岭脑梗死
    医生头像
    冯晔子 副主任医师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 心血管内科
    预防本病主要措施在于积极控制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特别是那些高危因素,如已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更应积极治疗,以预防发展成脑梗死。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冯晔子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800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04日 21:07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