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皮损为广泛性、对称性分布,常累及肩关节、上肢伸侧面、上背部和颈部。皮损主要表现为丘疹鳞屑型和环形红斑型两种形态。
皮损开始为小红斑性轻度脱屑性丘疹,两个形状相同的皮损可融合成一个较大的皮损。这种红斑性丘疹可发展为表面脱屑的丘疹鳞屑形皮损,也可向周围扩散形成环形红斑型皮疹。在环形红斑型皮损中心常见有带灰色的色素脱失、毛细血管扩张和浅表性鳞屑,其周围绕以红斑。这些皮损的边缘偶尔出现小水泡。皮损消退后,仍然可有色素脱失和毛细血管扩张。色素脱失常持续数月而最后消失,毛细血管扩张可长期存在。本病为非瘢痕形成,其脱屑和毛囊栓形成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分布较广,皮损有融合的倾向,可形成较大的皮损区,其色素改变有时很突出。急性炎症消退后色素消失可持续数月,但不伴有真皮萎缩,为可逆性改变。
半数以上病例有弥漫性非瘢痕形成性脱发。40%的病人可发生软腭黏膜损害,这种改变在具有明显系统性表现者尤为多见;少数病例出现网状青斑和甲周毛细血管改变;约1/5病例可发生盘状红斑狼疮的瘢痕形成性皮损,这些皮损常位于头皮,并且可发生在SCLE出现前许多年;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有轻度的系统性表现,最常见的有关节痛、原因不明的发热、口腔溃疡、浆膜炎等系统症状。
组织病理:可见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毛囊角栓、表皮萎缩和基底膜增厚,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较轻;但表皮-真皮界面液化更显著。
狼疮带试验(LBT):皮损表皮-真皮交界处可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不规则颗粒状线性沉积,10%-25%患者正常皮肤亦可阳性。
环形红斑型一般病情较稳定,而丘疹鳞屑型患者更易倾向发展为SLE。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