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成人腹股沟斜疝

成人腹股沟斜疝指腹腔内脏通过腹股沟管内环突出至腹股沟管乃至阴囊的异常情况,是各种腹外疝中最常见的类型。多数成人尤其老年人是后天性的,只有极少数成年人的腹股沟疝是先天性腹股沟疝未经治疗遗留到成人期的。
别名: 斜疝   后天性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  
英文名: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发病部位: 腹部   腹股沟  
就诊科室: 普外科  
症状: 腹股沟疼痛   腹股沟部肿块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   腹痛  
多发人群: 老年人   男性  
治疗手段: 疝修补术 腹壁疝修补术 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 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术 双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单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腹腔镜下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 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术 NOS 巴西尼氏术(腹股沟疝修补术) 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 NOS 双侧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 NOS 单侧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 NOS 双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一侧直疝一侧斜疝 双侧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一侧直疝一侧斜疝 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术,一侧直疝一侧斜疝 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一侧直疝一侧斜疝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并发疾病: 肠梗阻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不同程度的成人腹股沟疝斜具有不同临床表现。
1. 易复性腹股沟疝的早期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坠胀感,伴以该区时隐时现的肿块,肿块通常在行走、咳嗽、憋气、打喷嚏时出现,休息、平卧或推送后可以消失。早期的肿块并不明显,仅限于内环和腹股沟管投影区;随病程发展,肿块可逐渐变大,其中斜疝多呈梨形,可进入阴囊;直疝呈半球形,通常不进入阴囊。 
2. 难复性腹股沟疝通常都是进入阴囊的较大的斜疝,除了坠胀感较明显以外,主要特点是疝块长时期不能回纳或只能部分回纳。难复性的滑动性疝还常伴有便秘或消化不良。 
3. 嵌顿性腹股沟疝常发生于疝门狭小而腹压骤升时,通常是斜疝,表现为疝块突然出现,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胀痛,平卧或用手推送疝块不能使其回纳。按压疝块时感觉坚实而张力高,有压痛。此外,肠管嵌顿时,大多数病人将在数小时内出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急性肠梗阻的表现,而较少见的肠管壁疝、Littre疝或大网膜嵌顿时可无肠梗阻表现。
4. 嵌顿性疝若转入绞窄阶段,除上述嵌顿表现更明显外,还可因疝内容物坏死而发生感染,导致疝块周围软组织出现急性炎症,甚至全身性毒血症反应。肠管绞窄未得到及时处理者,疝囊内可积脓,脓肿可自行穿破形成肠瘘。逆行性疝腹内肠袢绞窄者,还将并发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情更为严重。

病因

成人腹股沟斜疝发病有解剖、胚胎发育和生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1. 解剖因素: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分布状态使其抗张强度弱于腹壁其他部分,这是导致腹股沟疝的重要原因。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处有一个三角形裂隙容精索穿过,形成腹股沟管外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在腹股沟区呈弓形跨越精索上方,它们与腹股沟韧带之间存在一个缺乏肌肉覆盖的想多薄弱区,成为腹股沟疝好发于此的解剖基础。腹横筋膜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的精索穿越腹壁处形成一个纵向卵圆形裂孔即为腹股沟管内环,成为腹股沟斜疝好发的解剖因素。 
2. 胚胎发育因素:在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附着于其表面的腹膜受牵拉随之下降形成鞘状突,鞘突在婴儿出生后不久会自行闭锁。但睾丸的下降使腹壁被其贯通,成为该处腹壁强度减弱的一个因素。右侧睾丸下降晚于左侧,鞘突闭锁也较晚,故右侧斜疝发病多于左侧。若鞘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疝囊,称为先天性斜疝。 
3. 生理因素:老年、体衰、肥胖、腹肌缺乏锻炼等情况常使腹壁肌力减退而诱发腹股沟疝。吸烟等原因引起的胶原代谢异常与腹股沟疝的发病也有密切关系。

检查

1. B超:可了解疝缺损大小及疝内容物情况,鉴别交通性鞘膜积液及其它疾病。
2. CT:可了解疝缺损大小,并了解有无嵌顿及肠梗阻等情况,临床上最为常用。 
3. MRI:与CT类似。 

诊断

根据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的症状、腹股沟区有一咳嗽有冲击感并可回纳入腹腔肿块的体征,成人腹股沟斜疝多可得到诊断,对部分有疑问的病例,或为了进一步明确类型及严重程度,可以结合B超、CT等检查。成人腹股沟斜疝需要和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脂肪瘤、腹股沟冷脓肿、淋巴结肿大等疾病鉴别。

治疗

1. 手术治疗:手术是治愈成人腹股沟斜疝的唯一有效方法。
(1)疝囊高位结扎术:是腹股沟疝各种手术治疗中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婴幼儿由于在以后生长过程中腹壁强度可逐渐提高,仅行疝囊高位结扎已能达到治愈目的;绞窄性腹股沟疝局部污染严重无法行各种疝修补术时,仅允许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
(2)有张力疝修补术:各种利用临近组织加强腹壁强度的方法均可称为有张力疝修补术。历史上有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进路和修补方法很多,其核心包括修补内环和加强腹股沟管管壁两个环节。加强腹股沟管前壁的代表术式为Ferguson法;加强后壁的代表术式有Bassini法、Halsted法、Mcvay法和Shouidice法。 
(3)无张力疝修补术:有张力疝修补术由于存在术后疼痛严重、复发率高等显著缺陷,近几十年已被无张力疝修补术所取代,除非极少数极端情况,国内外绝大多数腹股沟疝患者均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指的是应用高分子合成材料或生物材料覆盖腹股沟区缺损的手术方法,总体分为开放性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大类,各自又有多种具体手术方式。 
2. 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两种少数情况 
(1)束带绑扎治疗:考虑到婴儿先天性腹股沟疝可能随着腹肌发育遮蔽内环而自愈,因此一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阻挡疝块突出,若连续绑扎治疗数月后除去束带疝块仍然明显突出,还需选择行疝囊高位结扎术。 
(2)医用疝托治疗:少数高龄、病重、丧失活动能力的患者失去手术条件时,不得已选择医用疝托治疗。在确认疝内容物已经回纳前提下,将疝托软垫顶住疝门并妥善固定。长期佩戴疝托会增加局部粘连机会,或并发壁间疝可能,或疝托治疗失效,因此,若非万不得已,应慎重选择疝托治疗。 
3. 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1)嵌顿性和绞窄性疝:应该尽快做好必要准备后急诊手术,处理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嵌顿肠管活力,对多个肠管嵌入者应警惕排除逆行性嵌顿,对麻醉后疝块回纳入腹腔者必须彻底探查腹腔排除肠管坏死,普遍的原则是切勿将活力可疑的肠管回纳入腹腔,对创面明显污染的患者慎重选择应用合成材料修补。 
(2)警惕直疝患者合并斜疝乃至股疝可能:对可疑患者术中应详细探查排除合并斜疝或股疝可能,并选择合适术式妥善修补,如各种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3)滑动性疝:在游离疝囊时应避免损伤滑入的脏器,难以完成常规的疝囊高位结扎,尤其建议行腹膜前修补术。 
(4)复发性疝:疝复发与手术者的主观因素、患者腹内高压、腹壁薄弱等客观因素有关,复发性疝建议尽快手术,并建议采取与上次修补不同的手术方式,比如开放性疝修补术后复发建议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反之亦然。
 4.手术并发症:腹股沟疝修补术同样难以避免发生各种并发症,主要有血肿和残余疝囊积液、腹股沟区灼痛、手术区腹肌无力、精索损伤、膀胱损伤、血管损伤、腹腔镜戳孔疝等等,在具有大量手术经验的正规医院疝专科,各类术后并发症有望明显减少。

预后

未继发急性肠梗阻的成人腹股沟斜疝经各种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性较低,而采取传统疝修补手术的患者慢性疼痛和术后复发率较高。腹腔镜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感染率稍低于开放性手术。 复发性腹股沟斜疝再次手术的复发率、感染率和慢性疼痛发生率均高于原发疝。

预防

防治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慢性便秘、肝硬化腹水各种腹内高压因素,戒烟,避免腹壁强度降低因素发生,可尽可能减少腹股沟斜疝发病率。

健康问答

  • 成人腹股沟斜疝采取开放性手术好还是腹腔镜手术好?腹腔镜手术的修补效果会不会差一点?
    医生头像
    钟明安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总院 - 疝与体壁外科
    成人腹股沟斜疝与其它腹股沟疝一样,无论采取开放性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均可理想修补腹股沟区缺损,复发率很低,两者各有优缺点,适于不同情...况的病人,腹腔镜手术比较适合双侧腹股沟疝、复发性腹股沟疝,某些巨大疝、疑难疝只适合采用开放性手术,很多情况下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下拉查看详情
  • 有没有微创的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
    医生头像
    钟明安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总院 - 疝与体壁外科
    腹腔镜疝修补术只是手术修补的方法,腹腔镜疝修补术手术创伤较小,但并不是微创的代名词,某些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同样具有微创特点,甚至手...术创伤小于腹腔镜手术,比如迷你切口腹股沟疝腹膜前修补术。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斜疝  腹股沟斜疝  老人腹股沟斜疝  双侧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单侧)  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术  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  双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单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双侧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一侧直疝一侧斜疝  单侧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 NOS  后天性腹股沟斜疝  单侧腹股沟斜疝补片修补术  双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单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双侧腹股沟斜疝补片修补术  双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腹腔镜下单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钟明安

上海市东方医院总院 疝与体壁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333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2月08日 14:5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