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拉沙热

拉沙热是由拉沙病毒引起的急性的、传染性强的疾病。主要流行于西非国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临床表现可累及多个系统,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咽痛、腹痛、咳嗽、胸痛等,随病情进展出现多系统衰竭而死亡。
英文名:
发病部位: 多系统  
就诊科室: 感染科  
症状: 发热   头痛、咽痛   胸痛   咳嗽   腹痛   蛋白尿  
多发人群: 普遍易感  
治疗手段: 对症支持 抗病毒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3~17 d,平均10 d左右。临床表现差别非常大,既存在无症状的 隐性感染,又有可能导致病发而丧命,很难与重症疟疾、败血症、黄热病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疾病相区别。
它的发病是渐进性的,发病缓慢而非突然,首先出现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头痛、弥散性肌痛,随后(3~6 d) 发生咽喉痛、吞咽困难、咳嗽、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患者发烧,表现中毒症状,脱水、低血压。80%以上病人有严重咽炎,咽部有黏性渗出物或白色假膜。
肺部有罗音,腰部、腹部和肝区触痛,有时还发现皮肤上有斑丘疹。约50%病人病情会持续加重,表现出现持续高烧、中毒症状加重、有弥漫性的毛细血管出血倾向,表现出面部、颈部水肿、视力模糊、皮肤和黏膜出现淤点或淤斑。还有少尿、无尿、 嗜睡和呼吸窘迫等危重表现、重症病人常见于病程第2周。多数预后不良,轻症病人一般在2~4周后逐渐退烧,症状和体征也逐渐消失而慢慢恢复,少数病人出现永久性耳聋或脱发等症状。

病因

本病的病因明确,由拉沙病毒引起,啮齿动物是传染源。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常见的传播病毒方式,人直接接触 感染动物的组织、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或血液污染的食物,以及通过灰尘(气溶胶),病毒可从皮 肤、结膜或呼吸道、胃肠道进入体内;医务人员可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或血污染的排泄物,或通 过污染的锋利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头意外伤口而感染。间接接触患者使用的床单、便盆、器械 或手亦可传播感染,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尚可通过飞沫直接或借助空气间接传播病毒,后者可 能是院内感染或探视者感染的原因。此外,通过患者尿液长期排泄的病毒也可通过接触、空气 和饮食污染而传播。

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鉴定:将采集临床样品如血液、胸腔积液、肝、肾等按常规无菌处理,接种于Vero细胞 (非洲绿猴传代细胞),连续培养和观察病变(CPE)。拉沙病毒热病毒能在Vero细胞中快速生长,形成 的CPE特点是细胞单层上个别细胞坏死.逐渐扩大形成坏死灶,随后坏死细胞脱落,细胞层出现空洞二 。病毒鉴定:出现细胞病变的培养物可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染色、电镜观察和RT—PCR等进行病毒 鉴定。
 2.电镜直接检查 :采集急性发病期病人的抗凝血、尿液, 经甲醛同定后.用磷钨酸负染,直接用电镜检查有时可见到拉沙热病毒粒子的特殊结构。电镜直接观 察通常是样品中病毒含量较高才易观察到。
 3.抗原ELISA :抗原检测ELISA和IgM抗体捕获ELISA均可用于拉沙热病人的快速诊断。在急 性期病人血清中存在拉沙热病毒抗原或IgM抗体(大部分血清中两者都包含),因此仅用血清样品便可 以进行拉沙热的早期诊断。
 4.RT—PCR技术 :目前已建立了检测拉沙热病毒的RT—PCR技术,包括传统的一步法RT— PCR、巢式PCR和实时反转录PCR(real time RT—PCR)等技术类型,与传统病原学诊断方法相比.该技 术特异性高、简单、快速,与病毒分离符合率高。
二、血清学诊断技术 
1.补体结合试验(CF) :取拉沙病毒CF抗原与系列倍比稀释的病人血清做CE试验,可检测到病 人血清中抗拉沙病毒抗体含量,该技术常用于临床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但CF抗体出现较迟.一 般在病后1周左右只有10%阳性,3周后也只有约70%阳性,CF抗体效价低,同时病人血清中会常见 抗补体现象,血清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获满意结果。
 2.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可取拉沙病毒感染Vero细胞制作成抗原片,与倍比系列稀释的病人 血清作IFA染色,若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内出现点状或块状黄绿色荧光即判为病人血清抗体阳性.该 法优点是制备的抗原片可低温下长期保存,随用随取,安全可靠,同时该方法比CF试验敏感,检测到抗 体效价高,因此适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j。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该方法由于客观稳定,能定量检测,且不需要特殊的荧光显微镜, 因而正逐步取代IFA.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表达的特异性蛋白作为诊断抗原更加方便,因此 ELISA在该病的应用越来越多,并且可以建立ELISA检测特异性的lgM抗体,实现该病的急性早期 诊断 。
4.免疫斑点技术:  Meulen(1998)等提纯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的重组蛋白.以此为包被抗原建立了 检测拉沙热病毒核蛋IgG抗体和IgM抗体的免疫斑点技术,检测拉沙热病毒抗体(EVA)仅需1 g的重 组蛋白,测定特异性IgM抗体需要大约5 g的重组蛋白,应用该技术对来自拉沙热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 913份血清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免疫斑点技术特异性可高达90%~99.3%。
三、其他检查:通常拉沙热病人早期(10 d以内)有中等程度的白细胞减少(4 X 10^9/L),晚期却显著增多,凝血时 间延长,病情严重的病人有尿中蛋白增加,血清酶(如肌酐磷酸激酶、乳酸脱氛酶和谷草转氨酶等)增高 等,还有心电图异常.胸片透视可见浸润性肺炎变化。

诊断

【诊断】
拉沙热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早期诊断难度很大。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 现、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确诊取决于病原学、血清学鉴定。
1.流行病学:主要流行于西非国家,与啮齿类感染动物有接触史,或与感染患者有接触史,或来自于疾病流行地区。
2.临床表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咽痛、咳嗽、胸痛、腹痛、恶心、出血、皮疹、蛋白尿等,但症状无特异性。
3.确诊有赖于血清学检测阳性及病原学检测出病毒。
【鉴别诊断】
 应考虑和排除的疾病包 括伤寒、疟疾、肝炎、黄热病、斑疹伤寒、钩 端螺旋体病和克里米亚一刚果出血热。拉沙热 偶尔与盆腔炎、无菌性脑膜炎或胃肠炎相似。 拉沙热最常易与某些类型的肺炎混淆,尤其 是以呼吸系统症状与体征为主的病人,但白 细胞减少是诊断该病的重要线索。既往经验, 少数确诊为拉沙热的病人血中可检出疟原 虫。因此,对来自西部非洲流行区到达非流 行区的病人,血中疟原虫阳性时,必须考虑 双重感染的可能。

治疗

1.抗病毒治疗: 近来研究证明病毒唑(Ribavirin)静滴或 口服是有效的治疗药物,而恢复期血浆疗效 欠佳。病毒唑口服方案为负荷量2g,而后每 天2g,分次给药。连续10天;静脉给药方案 为负荷量2g,而后每6小时1g,持续4天, 后改为每8小时0.5g,连续6天。临床观察 起病后6天内接受治疗,病死率明显下降。最 近正试用Prostacyclin的同型物治疗本病。 干扰素对本病疗效不显。
2.隔离:病人必须严格隔离,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技术。
3.对症支持治疗:病人 卧床休息,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积极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予呼吸、循环支持,纠正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监测肾功能变化,肾功能衰竭必要时透析等。

预后

轻症经积极治疗,预后好。但总体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预防

1.加强宣传和疫情监测。
2.病人及早诊断、隔离。
3.消灭传播媒介,防止本病流行最有效的方法是切断人鼠间的接触,居住在流行地区的居民应采 取有效措施,防止鼠类进人家中,铲除鼠类栖息地,尽量避免接触鼠类排泄物。
4.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因此,应加强疫苗研制和免疫预防。

健康问答

  • 拉沙热一般流行于哪个地区?
    医生头像
    韩顺利 副主任医师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 肺科
    拉沙热是一种急性的国际流行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人群普遍易感。因此,到上述几个国家旅行者...,应注意预防措施。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韩顺利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肺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532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7月27日 15:32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