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粒细胞缺乏症

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10^9/L,在儿童≥10岁低于1.8×10^9/L或<10岁低于1.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亦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英文名: neutropenia
发病部位: 血液系统  
就诊科室: 血液科  
症状: 食欲不振   肌无力   疲乏   感染  
多发人群: 无特殊多发人群  
治疗手段: 口服免疫抑制剂治疗 升粒细胞药物 防治感染 治疗原发病
并发疾病: 脓毒败血症   感染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本病的临床表现,随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程度和时间长短而异。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1.0×10^9/L,中度(0.5~1.0)×10^9/L和重度<0.5×10^9/L。 
2.一般轻度减少的患者临床上不出现特殊症状,多表现为原发病症状。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症状。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可出现高热、粘膜的坏死性溃疡及严重的败血症、脓毒血症。粒细胞严重缺乏时,感染部位不能形成有效的炎症反应,常无脓液,X线检查无炎症浸润阴影或不明显,脓肿穿刺可无或有少量脓液。

病因

一、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 
1、生成减少 1.细胞毒类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 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的原因,其可以直接作用于干细胞池和分裂池,破坏、损伤或抑制造血干祖细胞及早期分裂细胞。某些药物可干扰蛋白质合成或细胞复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另一些药 物的作用与剂量无关,可能是由于过敏或免疫因素引起。 2.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由于中性粒细胞生成障碍而引起减少。骨髓造血组织被白血病、骨髓瘤及转移瘤细胞浸润,也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3.异常免疫和感染 其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通过综合性机制起作用的,异常免疫因素(如抗造血前体细胞自身抗体)及感染时产生的负性造血调控因子作用于造血细胞而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是其中一个重要机制。 4.某些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如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缺陷而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 
2、成熟障碍 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代谢障碍、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由于粒细胞分化成熟障碍,造 血细胞阻滞于干细胞池或分裂池,且可以在骨髓原位或释放入血后不久被破坏,出现无效造 血。 
二、中性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1、免疫性因素 中性粒细胞与抗粒细胞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被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破坏,见于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各种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及同种免疫性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非细胞毒类药物或病原微生物(如肝炎病毒)进入机体形成的半抗原能与粒细胞的蛋白质结合为全抗原,从而诱发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使粒细胞被破坏。 
2、非免疫 性因素 病毒感染或败血症时,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炎症部位消耗增多;脾大导致脾功能亢进后,中性粒细胞在脾内滞留、破坏增多。 
三、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 
1、中性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 导致循环池的粒细胞相对减少,但粒细胞总数并不减少,故多称为假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异体蛋白反应、内毒素血症。 
2、粒细胞滞留于循环池其他部位 如血液透析开始后2~15分钟滞留于肺血管内;脾大时,滞留于脾。

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加。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1.0×10^9/L,中度(0.5~1.0)×10^9/L和重度<0.5×10^9/L。 
2、骨髓涂片 
1)不同原因导致的粒细胞减少者,骨髓象各异。应注意观察骨髓增生的程度、粒系各阶段比例及形态改变,可为诊断原发病或寻找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提供线索。自身免疫 疾病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可见粒系核左移,早期细胞代偿性增加。白血病、转移瘤等可见异常细胞浸润。中毒、药物和严重感染等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可见粒细胞核固缩,胞浆内中毒性颗粒、空泡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受抑制,三系减少。 
2)在恢复阶段,骨髓粒系比例增高,原粒及早幼粒细胞增加,外周血的白细胞数也可高达正常值数倍,并且出现早幼粒、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 
3、特殊检查 
1)肾上腺素试验 粒细胞储备的检查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0.1ml,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10,15,30分钟分别做计数及分类,若注射后粒细胞升至正常,说明粒细胞减少是由于附着在血管壁上的粒细胞增多;或由于脾脏增大,用药后脾脏收缩而致粒细胞上升。 从而可鉴别假性粒细胞减少。 
2)运动试验 如果运动前检查粒细胞减少,运动后增至正常,说明附着在血管壁上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为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3)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测定 包括白细胞聚集反应、免疫荧光粒细胞抗体测定法等,以了解中性粒细胞白免疫状态。 
4、胸部影像学、B超 合并感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X线胸片、胸CT、B超等检查。呼吸系统感染时,胸片或胸CT可见肺部浸润阴影,但应注意粒细胞严重缺乏时,可无炎症浸润影。B超检查可发现感染部位的脓肿,如泌尿系统、腹腔等。

诊断

1、病史:注意追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和周期性,及药物、毒物或放射线的接触史。有无急、慢性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等。有无家庭史。 
2、体检:有无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及相关疾病的阳性体重和感染病灶。 3.结合血常规、骨髓象等检查作出诊断。

治疗

1、病因治疗 对可疑的药物或其他致病因素,应立即停止接触。继发性减少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急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经过治疗,病情缓解或控制后,中性粒细胞可以恢复正常。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 
2、防治感染 轻度减少者不需要特别的预防措施。中度减少者感染率增加,应减少出入公共场所的次数,并注意保持皮肤和口腔卫生,去除慢性感染灶。粒细胞缺乏者应考虑采取无菌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有感染者应行血、尿、痰及感染病灶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 试验及胸片、B超等检查,以明确感染部位和类型。在致病菌尚未明确之前,可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覆盖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待病原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调整用药。若3~5天无效,可加用抗真菌治疗。病毒感染可加用抗病毒药物。 
3、升粒细胞药物 
1)造血生长因子,如重组人粒-单系统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疗效明确。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肌肉骨骼酸痛、皮疹等。 
2)碳酸锂有刺激骨髓生成粒细胞的作用,不良反应为轻度胃灼热、恶心、乏力等,有肾疾病者慎用。 
4、免疫抑制剂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可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他原因引起的则不宜采用。

预后

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及程度、持续时间、进展情况及治疗措施有关。轻、中度者,若不进展则预后较好。粒细胞缺乏症者病死率较高,预后取决于能否及时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恢复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预防

放射线及苯等化学毒物接触者和使用易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者,须定期检查血常规,以及时诊治。有药物过敏史或发生过用药后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应避免服用同类药物。

健康问答

  • 哪些抗结核药物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医生头像
    王聪 副主任医师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 - 血液病科
    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抗结核药物有: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异烟肼、对氨基水扬酸、乙胺丁醇、氨硫尿等。抗结核过程中,应注意化验血常规,以...及时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及时处理。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粒细胞缺乏症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聪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 血液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061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9月06日 16:1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