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小儿食物中毒

小儿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含有毒害物质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小儿食物中毒分为五种类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类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别名: 儿童食物中毒   pediatric alimentary toxicosis   pediatric bromatoxism   pediatric foodborne intoxication  
英文名: Child food poisoning
发病部位: 消化道  
就诊科室: 急诊科  
症状: 上腹部不适   恶心   呕吐   头晕   腹痛   腹泻   冷汗   血压下降  
多发人群: 小儿  
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
并发疾病: 中毒性休克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小儿食物中毒后会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头晕、肚子疼、拉肚子、冒冷汗、血压下降、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典型临床表现;但不同类型的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也存在不同;细菌性食物中毒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等表现;化学性食物中毒常见的是亚硝酸盐中毒,患者在中毒后会出现口唇、甲床的青紫等症状;真菌类的食物中毒后,患者的器官会受到损害,并且会引起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功能衰竭;此外,虽然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与其他类型食物中毒病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却比较相似。

病因

小儿食物中毒是因食用了有毒害物质引起的急性疾病,而这些有毒害物质的主要来源为细菌、真菌、有毒的动物、有毒的植物以及化学制剂,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了被沙门氏菌属、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真菌类则是因食用了本身含有毒害物质的菌类或被霉菌感染的食物导致器官损伤,植物性的则是因食用了有毒的植物或某些特殊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常见的是河豚、有毒的贝类及含组胺的鱼类引起的中毒,化学性的则常见于农药中毒、甲醇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等。

检查

1、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摄入了哪些食物、摄入量及同伴的摄入量等情况。有无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头晕、腹痛、腹泻、冷汗,口唇、甲床的青紫)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出凝血、大便培养、血培养

诊断

小儿食物中毒的诊断主要是从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三个方面进行,在病史方面主要是了解患者摄入了哪些食物、摄入量及同伴的摄入量等情况;临床表现是根据患者发病后的表现进行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做相关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出凝血、大便培养、血培养等明确诊断。

治疗

不同类型的小儿食物中毒所接受的治疗不尽相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重点是维持病人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如果存在致病菌则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引起食物中毒的化学物质来决定治疗方法,如果是亚硝酸盐中毒,则是通过美蓝及维C进行治疗,如果是有机磷污染食物则按有机磷中毒进行治疗;真菌类食物中毒主要是对症治疗;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则是通过注射抗毒血清进行治疗。

预后

多数轻、中度中毒小儿在得到及时和合理救治后完全恢复,延误治疗或者并发重症中毒可致死。延误治疗或者并发并发循环衰竭、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中枢神经衰竭的患儿预后差。

预防

小儿食物中毒的预防首先是了解并且不食用本身含有或被毒害物质污染的食物,例如毒蘑菇、腐坏的肉类等;其次是正确处理可能引发小儿食物中毒的食物,例如在食用黄花菜、四季豆前将其焯熟从而达到预防食物中毒的效果;还要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不食用不熟悉的食物,例如野蘑菇、野芹菜等;除此以外,还需要在学校、企业等机构加强食品安全宣传,避免发生群体性小儿食物中毒事件。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小儿食物中毒?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小儿食物中毒的预防首先是了解并且不食用本身含有或被毒害物质污染的食物,例如毒蘑菇、腐坏的肉类等;其次是正确处理可能引发小儿食物中毒的...食物,例如在食用黄花菜、四季豆前将其焯熟从而达到预防食物中毒的效果;还要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不食用不熟悉的食物,例如野蘑菇、野芹菜等;除此以外,还需要在学校、企业等机构加强食品安全宣传,避免发生群体性小儿食物中毒事件。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775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4月07日 15:41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