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中毒

中毒是指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毒物或超过中毒量的药物后,机体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中毒病情复杂、变化急骤;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的障碍或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别名: 重症中毒  
英文名: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多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
并发疾病: 中毒性脑病   低血压   中毒性休克   吸入性肺炎   中毒性肝炎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一、消化系统症状体征
1、轻度中毒:
•呕吐、腹泻、腹痛 
•激惹、口腔小溃疡、 一度烧伤 
•内镜下可见红斑或水肿
2、中度中毒:
•明显或持续性的呕吐、腹泻、梗阻、腹痛 
•重要部位的一度烧伤或局限部位的二度或三度烧伤 
•吞咽困难,呃逆 •内镜下可见黏膜溃疡
3、重度中毒:
•大出血、穿孔 
•大范围的二度或三度烧伤 
•严重的吞咽困难, 呃逆
•内镜下可见透壁性溃疡,伴周围黏膜病变
二、呼吸系统症状体征
1、轻度中毒:
•咳嗽,轻度支气管痉挛 
•胸部X线片轻度或无异常
2、中度中毒:
•持续性咳嗽, 支气管痉挛
•胸部X线片出现异常伴有中度症状
3、重度中毒:
•明显呼吸功能障碍,低氧需要持续供氧(如严重支气管痉挛、呼吸道阻塞、声门水肿、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气胸) 
•胸部X线片出现异常伴有严重度症状
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1、轻度中毒:头昏,头痛,眩晕,耳鸣 
•烦乱不安 
•轻度锥体束外系症状 
•轻度胆碱能或抗胆碱能症状 
•感觉异常 
•轻度的视觉和听力障碍
2、中度中毒:
•嗜睡,对疼痛反应正常 
•兴奋,幻觉,谵妄 
•中度锥体束外系症状 
•中度胆碱能或抗胆碱能症状 
•局部麻痹但不影响重要功能 
•明显视觉和听力障碍
3:重度中毒:
•意识丧失 
•呼吸抑制或功能障碍 
•极度兴奋 
•癫痫持续状态 
•瘫痪 
•失明、耳聋
四、代谢系统症状体征
1、轻度中毒:轻度酸碱平衡紊乱 碳酸氢根15~20或30~40 mmol/L,pH7.25~7.32或 7.5~7.59 
•轻度水电解质紊乱 钾 3.0~3.4或 5.2~5.9 mmol/L 
•轻度低血糖 成人50~70 mg/dL或2.8~3.9 mmol/L 
•一过性高热
2、中度中毒:
•酸碱平衡紊乱明显 碳酸氢根 10~14或 >40 mmol/L,pH 7.15~7.2或 7.6~7.69 
•水电解质紊乱明显 钾 2.5~2.9或 6.0~6.9 mmol/L •低血糖明显 成人30~50 mg/dL 或1.7~2.8 mmol/L •持续性高热
3、重度中毒:
•严重酸碱平衡紊乱 碳酸氢根<10 mmol/L, pH<7.15或>7.7 
•严重水电解质紊乱 钾<2.5或>7 mmol/L 
•严重低血糖 成人<30 mg/dL 或<1.7 mmol/L 
•致命性高热或低热
五、肝脏症状体征
1、轻度中毒:
•轻度血清酶升高 AST、 ALT 2~5倍正常值
2、中度中毒:
•中度血清酶升高(AST、 ALT 5~50倍正常值),无其他生化异常(如血氨,凝血异常)或严重肝功能障碍的临床证据
3、重度中毒:
•重度血清酶升高(AST、ALT >50倍正常值),其他生化异常 (如血氨,凝血异常)或肝衰竭的临床证据
六、肾脏症状体征
1、轻度中毒: 
 •轻度蛋白尿/血尿
2、中度中毒:
•大量的蛋白尿/血尿 
•肾功能障碍 少尿多尿 血清肌酐 200~500 μmol/L
3、重度中毒:
•肾衰竭 无尿 血清肌酐>500 μmol/L
七、血液系统症状体征
1、轻度中毒:轻度溶血 
•轻度高铁血红蛋白血症(10%~30%)
2、中度中毒:
•溶血 
•明显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0%~50%) 
•凝血异常,但无活动性出血 
•中度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症
3、重度中毒:
•重度溶血 
•重度高铁血红蛋白血症(>50%) 
•凝血异常并伴活动性出血 
•重度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症
八、肌肉系统症状体征
1、轻度中毒:肌肉疼,压痛 
•肌酸磷酸激酶 250~1 500 U/L
2、中度中毒:
•僵硬,痉挛肌束震颤 
•横纹肌溶解 肌酸磷酸激酶1 500~10 000 U/L
3、重度中毒:
•严重肌疼、僵硬、痉挛、肌束震颤
•横纹肌溶解症 
•肌酸磷酸激酶>10 000 U/L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九、局部皮肤症状体征
1、轻度中毒:
•不适,一度烧伤(发红)或小于体表面积10%的二度烧伤
2、中度中毒:
•占体表面积10%~50%的二度烧伤(儿童 10%~30%)或三度烧伤小于体表面积2%
3、重度中毒: 
•占体表面积>50%的二度烧伤(儿童 >30%)或三度烧伤大于体表面积2%
十、眼部症状体征
1、轻度中毒:
•不适,发红,流泪,轻度眼睑水肿
2、中度中毒:
•剧烈不适、角膜擦伤 
•轻度角膜溃疡
3、重度中毒:
•角膜溃疡或穿孔,永久性的损伤
十一、叮咬处局部反应
1、轻度中毒:
•局部瘙痒,肿胀 
•轻微疼痛
2、中度中毒:
•明显的水肿,局部坏死,疼痛明显
3、重度中毒:
•明显的水肿,接连部位水肿,广泛的坏死
•重要部位的水肿阻碍气道 
•剧烈疼痛

病因

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误服毒物,长期或者意外接触毒物通过呼吸道、皮肤导致中毒,坏人投毒,自杀等

检查

实验室检查与毒物检测    人体的体液,如胃内容物、血液、尿液等;人体组织,如头发、皮肤等;患者所接触的可疑中毒物质,如水源、食物、药物等。

诊断

中毒的诊断主要根据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 目前临床上尚无法做到利用实验室毒物分析来快速明确诊断所有的毒物,因此急性中毒诊断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毒物暴露 患者毒物接触史明确或有毒物进入机体的明确证据而无临床中毒的相关表现,患者可能处于急性中毒的潜伏期或接触剂量不足以引起中毒。
临床诊断 毒物接触史明确伴有相应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并排除有相似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即可做出急性中毒的临床诊断;有相关中毒的临床表现,且高度怀疑的毒物有特异性拮抗药物,使用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并能解释其疾病演变规律者也可作出临床诊断。
临床确诊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有确凿的毒检证据,即可靠的毒检方法在人体胃肠道或血液或尿液或其他体液或相关组织中检测到相关毒物或特异性的代谢成分,即便缺乏毒物接触史,仍然可以确诊。
疑似诊断 具有某种毒物急性中毒的相关特征性临床表现,缺乏毒物接触史与毒检证据,其他疾病难以解释的临床表现,可作为疑似诊断。
毒物接触反应 患者有明确毒物接触的环境或明确的毒物接触史,伴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常以心理精神症状为主,尤其群体性接触有毒气体者,在脱离环境后症状很快消失,实验室检测无器官功能损害证据时,应考虑急性毒物接触反应。
中毒诊断的其他问题 
(1) 隐匿式中毒:是指患者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中毒。
(2) 不明毒物中毒:毒物接触史明确,但不能确定毒物;临床表现与某种物质明显相关;已知的疾病不能解释相关临床表现;以上条件均具备即可诊断不明毒物中毒或未知毒物中毒。 
(3) 急性中毒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除少数有临床特征外,多数临床表现不具备特异性,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诊断指标。以下情况要考虑急性中毒: 
a.不明原因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头昏,随后出现惊厥、抽搐、呼吸困难、发绀、昏迷、休克甚至呼吸、心搏骤停等一项或多项表现者; 
b.不明原因的多部位出血; 
c.难以解释的精神、意识改变,尤其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 
d.在相同地域内的同一时段内突现类似临床表现的多例患者; 
e.不明原因的代谢性酸中毒; 
f.发病突然,出现急性器官功能不全,用常见疾病难以解释; 
g.原因不明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麻痹;
h.原因不明的皮肤黏膜、呼出气体及其他排泄物出现特殊改变(颜色、气味)。
中毒诊断注意事项 毒物检测分析是急性中毒的客观诊断方法,也可以帮助评估病情和判断预后。当诊断急性中毒或疑为急性中毒时,应常规留取残余物或可能含毒的标本,如剩余食物、呕吐物、胃内容物及洗胃液、血、尿、粪等。 在合适的条件下保存,在需要时送往具备条件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急性中毒的诊断还应包括中毒途径、毒物通用名和中毒程度及并发症。同时,需注意急性中毒迟发性功能障碍,如百草枯中毒迟发性的肝、肾功能障碍,一些毒蕈中毒的迟发性肝、肾功能障碍等。

治疗

一 、现场抢救
1.有毒气体:迅速脱离现场,吸氧有助于稀释毒气及促进毒气排出。维持生命体征。抢救高浓度气体时必须有防护措施,避免口对口人工呼吸,做好环境防护。尤其是硫化氢,氰化物等。 
2.皮肤污染物:迅速脱去污染衣着,大量流水清洗,冲洗液避免热水,不强调应用中和剂而延误时间。冲洗时勿疏忽头皮、会阴及皮肤皱褶。特殊毒物,特殊处理。
3.眼部污染物:具有刺激性、腐蚀性气体、液体、固态化学物,流水冲洗至少10分钟。也可将面部置于清水中,拉开眼睑,摆动头部。特殊毒物,特殊处理。 4.口服催吐:使用催吐法或是催吐药物,催吐时防止呕吐物吸入肺部(取坐位前倾位)。腐蚀性化学物禁忌。阿朴吗啡催吐快,效果佳,昏迷、肝病、抽搐、孕妇、小儿禁忌。
二 清除病因
1.洗胃:依据现场及毒物选择合适洗胃方法。口服毒物者,无论是否催吐均应洗胃,部分毒物如有机磷、粉末颗粒状毒物等可减慢肠蠕动,>6h仍需洗胃。留置胃管后应先回抽胃内容物行毒物分析。洗胃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内完成。每次灌洗胃液500ml左右,避免胃扩张。洗胃液应根据毒物选择,一般选用清水,操作过程应规范,昏迷患者可在气管插管后行洗胃处置。
2.吸附剂:
(1)活性炭:颗粒小、含孔量多、表面积大,强力吸附很多毒物如苯巴比妥、阿片类、三环类、毒蕈等。成人一般50g,儿童减量,配成混悬液入胃保留后吸出。
(2)漂白土、皂土可用于百草枯中毒。
(3)褐藻酸钠(sodium alginate)对锶有特殊亲和力。
3.“沉淀”法:用药物在胃内毒物形成不溶物质。如硫酸钠可与钡形成硫酸钡;普鲁土蓝(prussian blue)用于铊化合物,形成铊盐。钙剂可与氟化物形成氟化钙,也可与二醇、乙二酸(草酸)形成草酸钙。
4.导泻:硫酸镁、硫酸钠、山梨醇、甘露醇常用,醇类不被活性炭吸收。
5.灌肠:对直肠吸收毒物最合适。
6.利尿:大量葡萄糖和利尿剂的应用,排毒效果因毒物不同而有差异。
7.血液净化: 
(1)血液透析(HD):用于水溶性强,不与蛋白或其它成分结合的毒物,如甲酸、乙醇、乙二醇、异丙醇、乙醛、汞、砷、铁、钾、钡、四氯化碳等。 
(2)腹膜透析(PD):清楚小分子能力低于HD,中分子则优于HD。安全简便是其优点。砷、铬、氨、溴、甲醇、乙醇、乙二醇、异丙醇、四氯化碳等。
(3)血液灌流(HP):去除脂溶性和蛋白结合物质效果好,对甲醇、乙醇、苯酚、苯二氮卓、有机磷农药有很高亲和力,对毒鼠强等药物效果优于HD,小分子物质效果差。 
(4)血浆置换(PE):清楚蛋白结合毒物,如洋地黄、三环类、百草枯等。
三、 络合剂(chelating agent) 在体液PH条件下与金属离子起到结合作用,形成稳定无毒或低毒性水溶性络合物由肾排泄。常分为两类:氨羧络合剂和巯基络合剂
1.依地酸二钠钙(disdium calcium 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ate,CaNa2EDTA):能与多种二价、三价金属螯合,对铅、铜、锌、铁、锰、镉、钒、钴及某些放射性元素如钍、铀、镭、钚等亦有一定的促排作用。口服吸收低于10%,注射后吸收迅速。不良反应轻微,部分病人用药后有短暂的头晕、乏力、恶心、关节酸痛等,有致畸作用。用法:0.5g 肌注 1/日,或0.5-1g溶于250ml中 静滴 1/日,治疗3日间歇4日为一疗程。
2. 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钠钙(促排灵,calcium trisodium diethyl triamiopentaacetic acid,CaNa3DTPA):作用类似于CaNa2EDTA。用法类似。
3. 促排灵(ZnNa3DTPA):排毒作用较弱,可用于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对放射性核素效果佳。
4. 喹氨酸(螯合羧酚):多络酸结构络合剂,用于放射性物质排泄,如铀、钴、钚、钜。对铅、汞、铍有促排作用,效果差。用法:0.25-0.5g 肌注 1/日,治疗3日间歇4日为一疗程。 
5. 二巯丁二酸、二巯基丙磺酸钠、去铁敏:从略。
四、特效解毒剂
五 、非特异拮抗剂 
1. 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强应激、减少毒损,改善血管通透性,减少渗透、稳定细胞膜、防止溶酶、减少缓激肽、5HT产生和释放,促进糖原产生,提高细胞缺氧耐受力,增加肾小球滤过,减少醛固酮、血管升压素作用。中毒早期、足量、短程应用。
2.自由基清除剂: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避免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膜、酶结构破坏。常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乙酰半胱氨酸(NAC)、辅酶Q10、甘露醇、维生素E、维生素C。 
3.钙拮抗剂:钙超载是细胞坏死重要原因,增加细胞内消耗ATP,损伤氧化磷酸化作用,产生大量花生四烯酸,还可激活黄嘌呤脱氢酶、嘌呤氧化酶,生成大量氧自由基。 
4.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也有一定疗效。 
 六、氧疗
1.氧疗可以改善部分中毒症,促进毒物由肺排出。 
2.高压氧(HBO):能增加氧含量、改善弥散功能,减轻脑水肿,增强红细胞变形性,减低血粘度,对视网膜可有收缩作用。一般采用压力2-3ATA(2-atmosphere absolute,2个大气压)吸纯氧60-80min,间隙10min吸空气,1-2次/日。禁忌证:气胸、纵膈气肿、脑出血、百草枯中毒。相对禁忌症:严重肺炎、高血压、急性中耳炎、鼻窦炎、高度近视,妊娠3个月内。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氰化物中毒、急性中毒性脑病。
七 、预见性治疗 增加治疗针对性,二级预防,掌握毒物详细资料,预防继发感染,心理疏导。

预后

无症状患者、轻度中毒患者积极治疗预后良好。中重度中毒患者会出现器官功能障碍严重的威胁生命的症状或体征;、出现器官功能严重障碍预后差,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

预防

毒物种类很多,首先应加强有毒物品、气体、药物管理,学会识别有毒物质,烹调时应煮熟煮透。一旦发生中毒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中毒?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毒物种类很多,首先应加强有毒物品、气体、药物管理,学会识别有毒物质,烹调时应煮熟煮透。一旦发生中毒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6149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8日 17:0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