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着色芽生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是由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可形成结节疣状斑块、化脓、溃疡和瘢痕。
别名: 着色霉菌病   黄色酿母菌病  
英文名: Chromoblastomycosis
发病部位: 身体暴露部位,最常见于小腿、足部和前臂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症状: 结节、丘疹、胸部大片斑块  
多发人群: 农民及工人较多见,男多于女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并发疾病: 皮疹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损害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尤以足、小腿和手臂多见,亦有发生于面、耳、胸、肩、臀部者,初起在真菌进入部位发生单个炎性或疣状丘疹,逐渐扩大,形成暗红色结节或斑块,表面呈疣状或菜花状,覆盖污褐色屑痂痂上散在针帽大黑褐色小点,痂下常有(或无脓液溢出,去除痂后,可见颗粒状或乳头状肉芽,肉芽之间常有脓栓,在斑块或结节周围呈暗红色炎性浸润带,皮损轻度瘙痒或无明显自觉症状,继发细菌感染或溃疡时有疼痛。 
随着病情的发展,皮损可发展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
①乳头瘤或斑块状;
②疣状皮肤结核样型;
③银屑病样型;
④结节性梅毒样型;
⑤足菌肿样或象皮肿样型,
亦有学者将各种表现归纳为两型①干燥疣状型;②湿性增殖型

病因

本病的主要病原菌有裴氏着色霉、紧密着色霉,疣状瓶霉和卡氏枝孢霉,这些菌在自然界主要分布于泥土和腐烂的植物上,真菌孢子从皮肤或黏膜破损处植入人体。当病原菌侵入皮肤后,如果机体免疫力正常则病原菌可被排出体外,如机体不能将病原菌杀灭,则在局部形成排斥反应的病灶。

检查

1)查体:系统检查。 
2)皮肤科检查:皮肤的异常。 
3 )真菌学检查:见到硬核体及培养有暗色孢科真菌生长可确诊。 
4 )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到硬核体及培养有暗色孢科真菌生长可确诊。

诊断

根据外伤部位发生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或疣状损害,尤其在鳞屑表面分布针帽大的黑点时应考虑本病,直接镜检查到单个或成群的棕黄色厚壁孢子可明确诊断,真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本病早期应与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皮肤结核、皮肤黑热病、南美及北美芽生菌病等鉴别,主要的鉴别方法是通过真菌学和组织病理找到病原菌。

治疗

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易于治愈,病程较长病变范围较大并形成肥厚瘢痕者则治疗闲难。 
1)局部治疗: 
①手术切除:面积小的损害可直接切除,较大面积的损害切除后需植皮, 但应防止术中污染而引起播散。 
②物理疗法:M激光、电灼电凝固、冷冻等方法均可用于小面积的损害,采用局部蜡疗、辐射热等方法加温至40℃~50℃,可使真菌停止生长,有一定疗效。 
③局部用药:局部涂,含有渗透剂的抗真菌药或皮损内注射,抗真菌药有治愈的病例。亦有报道与局部温热疗法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2)全身治疗: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药物,对大多数病例有较好的疗效,但对皮损广泛且又有肥厚瘢痕者欠佳,用药时间需延长。

预后

治疗时间长,治愈后无不良反应,不易复发。

预防

注意皮肤卫生,避免外伤。有可疑感染时,及时诊断处理。早期发现尽早治疗。

健康问答

  • 着色芽生菌病如何注意饮食?
    医生头像
    郑玲玲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 皮肤科
    在饮食上一般都要慎用海味、蛋类、豆类以及刺激性饮食,其它动物蛋白质,症状严重时也不宜多用。食盐因有潴留水纳使痒感和炎症加剧的弊端,所...以炎症严重时应取清淡饮食。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中国社区医师 2005年 第6期(第21卷总第276期).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郑玲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皮肤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969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18日 14:0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