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腰段呈生理性前凸,而骶段后凸。脊柱是身体的支柱,在矢状位上呈S形,当直立活 动时,各种负荷应力均集中在腰骶段,故该处容易发生急、慢性损伤及退行性变化。
2、脊柱依靠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等将各脊椎连接而成。骶棘肌、腰背肌和腹肌等协助增强其稳定性。以上任何一种结构的病损, 均会使脊柱的稳定及平衡受到破坏而产生症状。
3、椎间盘是由上、下软骨终板,中心的髓核及四周的纤维环构成。软骨终板及髓核无血管和神经结构,椎间盘损伤后难以自行修复。
4、不同姿势下腰椎间盘受力不同。以站立位脊柱负荷为100%计算,在坐位增加到150%,
而站立前屈位为210%,坐位前屈达270%。用腰围支具后可减少负荷约30%。说明前屈位活动或负重是导致腰段脊柱退变或损伤的不良姿势,故有相关职业劳动者(汽车驾驶员、铸造工 等)易于发生腰腿痛。
5、脊髓在腰1椎管水平形成马尾神经,而腰神经则呈一角度向下、后、外经神经根管出椎间孔。腰段椎管狭窄或小关节退变、增生使神经根管及椎间孔狭窄,均可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腰
;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6、Denis和Ferguson提出了脊柱三柱理论,认为脊柱的稳定性有赖于中柱的完整,并非决定 于后方韧带复合结构。他们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前柱:前纵韧带、椎体和椎间盘的前2/3;中柱:后纵韧带、椎体和椎间盘的后1/3;后柱:椎弓、黄韧带、棘间韧带。前柱为压力 侧,后柱为张力侧。三柱理论有利于对脊柱生物力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