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的联合用药
容易导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药品:
·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氢化奎尼丁、丙吡胺)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多非利特、伊布利特、索他洛尔)
·其它药品,诸如苄普地尔、西沙比利、二苯美伦、红霉素(静脉内给药)、咪唑斯汀、长春胺(静脉内给药)、莫西沙星、螺旋霉素(静脉内给药)
·舒托必利: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特别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不妥当的联合用药
■环孢菌素
由于减低了环孢菌素在肝脏中的代谢,所以增加了循环中环孢菌素的水平,而且具有肾脏毒性的危险性。
在应用胺碘酮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之后,需要对血液中的环孢菌素浓度进行分析,对肾脏功能进行比较,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注射用地尔硫卓
存在着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性。如果这种联合用药不可避免,那么需要实施严密的临床监测和持续ECG监测。
■卤泛群、戊烷脒、苯芴醇
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特别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如果可能的话,停止应用非抗感染的、可诱导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药品。如果这种联合用药不可避免,那么有必要事先对QT间期进行比较,对患者实施ECG监测。
■容易导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精神抑制药物:
吩噻嗪类精神抑制药物(氯丙嗪、氰美马嗪、左美丙嗪、硫利达嗪、三氟拉嗪)、酰基苯胺类药物(氨磺必利、舒必利、泰必利、维拉必利)、丁酰苯类药物(氟哌利多、卤比醇)和其它精神抑制药物(匹莫齐特)。
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特别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氟喹诺酮在患者服用胺碘酮期间应避免使用。
需要采取预防措施的联合用药。
■口服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血浆浓度上升,增加抗凝药物的效应,增加出血的危险性。需多次调节凝血酶原水平,和对INR进行监测。在应用胺碘酮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之后,需要调整口服抗凝药物的剂量。
■除了索他洛尔(禁忌联合应用)和艾司洛尔(需要采取预防措施的联合应用)之外的β受体阻滞剂:影响收缩性、自律性和传导障碍(抑制代偿性交感神经机制)。需要实施ECG和临床监测。
■在心衰中与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美托洛尔)联合:影响自律性和心脏传导障碍(同步效应)伴过度心动过缓的危险。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特别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需定期对临床和心电图进行监测。
■洋地黄类药物:抑制自律性(过度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如果应用地高辛,由于地高辛的清除率下降,地高辛的血液浓度增加。如有必要,需有心电和临床观察,调整地高辛剂量,控制血地高辛水平。
■口服地尔硫卓:存在着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性,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需要实施临床监测和ECG监测。
■艾司洛尔:影响收缩性、自律性和传导障碍(抑制代偿性交感神经机制)。需要实施ECG和临床监测。
■导致低血钾的药物:排钾性利尿药物(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刺激性泻剂、两性霉素B(静脉内给药)、糖皮质激素(全身给药)、替可克肽
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特别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低钾血症是一种促进因素)。应该对ECG、实验室化验和临床症状进行监测。
■利多卡因:由于胺碘酮降低利多卡因肝脏代谢,所以在与利多卡因联合应用时,增加了利多卡因血浆浓度的危险性,可能具有神经和心脏不良效应。应有临床和ECG监测,如有必要,控制利多卡因血浆浓度。必要时,在应用胺碘酮和停药之后。调整利多卡因的治疗剂量。
■奥利司他:具有降低胺碘酮及其活性代谢产物血浆浓度的危险性。必要时进行临床监测,和ECG检查。
■苯妥英(包括磷苯妥英):增加苯妥英的血浆浓度,表现用药过量的征象,特别是神经系统征象(降低了肝脏对苯妥英的代谢)。临床观察,控制苯妥英的血浆浓度,调节剂量。
■辛伐他汀:增加不良效应(剂量依赖性)的危险性,诸如横纹肌溶解(降低了肝脏对降胆固醇药物的代谢)。辛伐他汀的给药剂量不能超过20mg/日。在这一剂量下,如果没有达到治疗目标,那么应用没有此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其它他汀类药物。
■氟卡尼:胺碘酮通过细胞色素CYP 2D6抑制作用增加氟卡尼血浆浓度,因此氟卡尼用药剂量应调整。
■芬太尼:他汀类药物:通过CYP 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伐他汀和洛伐他汀与胺碘酮联合用药时肌肉毒性风险增加。 当使用胺碘酮治疗时,推荐联合使用不通过CYP 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
通过CYP 3A4代谢的其他药物:利多卡因,他克莫司.西地那非,咪达唑仑,三唑仑,二氢麦角胺,麦角胺
重视与下列药物联用
■致心动过缓的药物:具有心动过缓效应的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β受体阻滞剂(索他洛尔除外),可乐定、氯苯乙胍、洋地黄类药物、六氟呱喹、抗胆碱脂酶药物(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卡巴拉汀、他可林、安贝氯铵、吡斯的明、新斯的明)、匹罗卡品致严重心动过缓的危险性(累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