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膜性结肠炎
伪膜性结肠炎是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本病多是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能难梭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英文名:
发病部位:
肠
多发人群:
老年人、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外科大手术后患者多发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低血压
是否遗传:
否
是否传染:
是
疾病知识
症状
(一)症状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没有性别差异。常发生于腹部、盆腔手术和应用抗生素的病人,肿瘤放疗或化疗、尿毒症、糖尿病晚期病人可发病。症状可于抗生素使用期间或停药后近期内出现,多数病人于使用抗生素的第1-2周发病。起病较快,有时突然起病。
1.腹泻:为最突出的症状,由于大量液体分泌、炎性物质渗出和肠蠕动增快所致,较重不一,每日3-30余次不等,多为黄绿色或海蓝色水样便,少数出现粘液脓血便,有时可在粪水中见到漂浮的膜状物,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曾有报道1例患者排出长达60cm的伪膜管形。
2.腹痛:多为中下腹隐痛,程度较轻,出现穿孔时腹痛剧烈。
3.腹胀:由于肠麻痹或中毒性巨结肠所致,常见于重症病人,伴恶心、呕吐。全身毒血症:由于细菌毒素、坏死物质吸收及炎性介质释放而引起发热、心慌、乏力、困倦等全身症状。
4.其他:多数病人有腹部压痛,肠鸣音增强,肠麻痹或中毒性巨结肠时出现腹部膨隆,肠呜音减弱。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少数可高达40℃。由于人量肠液丢失还可出现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蛋白血症、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二)分型
根据病情轻重临床上可分为三型:
1.轻型:腹泻次数每日3-5次,体温低于38℃,没有脱水、酸中毒表现,血白细胞数正常。
2.中型:腹泻次数5-20次,体温38℃伴脱水、酸中毒,白细胞数10×10^9/L-15×10^9/L。
3.重型:腹泻次数20次以上或脓血便、体温超过39℃,脱水、酸中毒明显,或出现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巨结肠,血白细胞超过15×10^9/L。
病因
本病可发生于手术后,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机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失调,使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
检查
1、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少数病人可出现类白血病样血象。低钠、低氯血症,血pH及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可有血沉增快,血碱性磷酸酶增高。
2、粪便检查:肉眼观察可于粪水中见到漂浮的膜状物,显微镜检查可见较多脓细胞,少量红细胞,隐血试验阳性。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如见到多量的阳性粗大杆菌可作为快速筛选诊断。
3、肠镜检查:早期表现为黏膜灶性充血水肿,随着病情发展,可见点状伪膜,斑片状伪膜,2-30mm不等,呈黄白色或灰黄色,略高出黏膜,周边可有红晕,跳跃式散在分布,伪膜间黏膜充血水肿,伪膜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可见糜烂面并渗血。取活检病理学检查见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固有膜充血、炎细菌浸润,腺腔肿胀积液。将伪膜接种于选择培养基可分离到难辨梭菌,但阳性率不高。
4、病理学检查:结肠的病变多为散在性,如小肠受祟多为连续性且较重。早期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的非特异性炎症变化,组织学检查显示固有膜及黏膜下层中性粒细胞浸润。随着病程发展,病变肠腔出现扩张积液,病变黏膜呈灶性凝固性坏死,并见大小不一、散在分布的斑点状伪膜,呈圆形或卵圆形,约2-30mm,边界清楚,稍高出黏膜表面,周围可有红晕,伪膜问黏膜充血水肿或大致正常,组织学检查伪膜由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粘蛋白、坏死上皮细胞碎屑组成,黏膜上皮细胞坏死,绒毛结构不整,腺腔肿胀积液,固有膜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固有膜出血。随着病情好转,腺上皮增生逐渐修复绒毛结构,一般不留瘢痕。极少数病变严重者可波及全层肠壁而引起中毒性巨结肠甚至穿孔。
5、难辨梭菌培养:约95%病人粪便中能分离出难辨梭菌。
6、毒素测定:取粪便滤液或细菌培养滤液测定A毒素和B毒素。
7、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示肠麻痹或轻中度结肠扩张,钡灌肠检查显示肠黏膜皱襞紊乱、粗糙不平似毛刷状,结肠袋消失,有时可见指压迹征,散在圆形或类圆形表浅的充盈缺损。
诊断
1、诊断:因腹部手术或应用抗生素期间及停药后近期内出现的腹泻应高度怀疑,对肿瘤放化疗病人和尿毒症、糖尿病晚期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腹泻时应考虑到本病。应送粪便查真菌、阿米巴原虫,观察细菌数量、特别注意有无革兰阳性大杆菌,重症患者涂片可见此菌。同时送致病菌培养及空肠弯曲菌、难辨梭菌等厌氧菌培养,若后者阳性应作毒素测定和PCR检测。若不能培养难辨梭菌而又要除外痢疾、沙门菌感染、阿米巴肠炎、真菌性肠炎等,则可涂片检查,如细菌明显减少,尤其发现较多革兰阳性大杆菌,再结合临床可诊断伪膜性结肠炎,进一步行肠镜检查可望确诊。
2、鉴别诊断:需与本病鉴别诊断的疾病主要有真菌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及其他一些感染性腹泻,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病原学检查一一般不难犍别。有时还需与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鉴别,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组织学是鉴别的方法。
治疗
1.一般治疗
(1)停用相关抗生素:一旦确诊,应立即停用原有的抗生素。对于因原发病必须继续使用者,可改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如甲硝唑、万古霉素、磺胺或磺胺增效剂,也可用庆大霉素等氨基糖甙族抗生素。轻症PME属于自限性疾病,停用相关的抗生素后多能自愈。
(2)床旁隔离:粪便可污染周围环境,引起医院内感染,因此对患者应给予床旁隔离。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应戴于套以免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3)支持治疗:重症病例应积极对症处理,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血浆蛋白质等。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可减轻中毒症状。解痉药不利于毒素排出且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可能,因此尽量避免应用。
2.抗生素的应用:应选用针对病因有效的药物如甲硝唑、万古霉素等。
3.调整肠道菌群:正常肠道菌群对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有抑制和清除作用,因此尽快恢复肠道菌群能缩短抗生素的疗程和减少复发。以往多采刚粪便滤液保留灌肠治疗伪膜性肠炎,现在认为此方法既不卫生还涉及到肝炎病毒和其他病毒的传播,因此趋于废弃,但在基层无其他条件,紧急情况下仍可采用此法。而改用口服微生态调节剂,如乳杆菌、双歧杆菌制剂(如丽珠肠乐、培菲康、米雅BM)等均能调节肠道菌群,可选择应用。
4.高压氧治疗:有学者曾用高压氧治疗厌氧性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一般用3个大气压,间断治疗,3-5次为一疗程,早期使用效果尤好。
5.外科治疗:出现肠穿孔时应紧急剖腹探查以尽早切除病变肠段。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时,可试行经结肠镜胃管减压治疗,多数患者可缓解病情。若无效则考虑手术,通常行全结肠切除术。有学者建议手术时行管腔内滴注万古霉素。
预后
本病若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及消失,粪便中致病菌转阴和毒素消失。若延误诊断,未能较好的控制病因,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合并症则后果严重。
预防
首先应注意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伪膜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要有明确的目的,在取得预期的疗效之后应及时停药。对老年体弱手术者,尤其是进行腹腔和盆腔大手术后,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癌症病人,应尽量避免使用易于诱发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抗生素。对必须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要加强警惕,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减少发生严重的伪膜性结肠炎。
健康问答
-
伪膜性结肠炎复发的原因有哪些?
对伪膜性结肠炎复发的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形成芽胞产生耐药性;②肠道内抗生素达不到抑菌浓度;③
...疗程过短未完全清除杀灭难辨梭状芽胞杆菌;④二次感染,因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芽胞在医院环境中长期存在容易再感染住院患者;⑤肠道解剖异常者,不易将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清除干净。下拉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