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食管血管瘤

食管血管瘤一般起源于食管黏膜下层,多数为尸检或手术中偶然发现。该病以男性多见,患者的年龄分布广泛,从新生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病。
别名: solitary phlebectasis   食道血管瘤   食管孤立性静脉扩张   黏膜型肿瘤   esophagus hemangioma  
英文名:
发病部位: 食管  
就诊科室: 胸外科  
多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食管海血管瘤生长缓慢,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间歇性或非进行性吞咽困难、呕血或黑便,以及胸骨后疼痛等。吞咽困难的程度与肿瘤向食管腔内或腔外的生长方式有关。本病偶有间歇性呕血,少数可引起上消化道致命性大出血。

病因

食管血管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其发生机制为食管上皮或黏膜下的固有静脉丛,部分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血管闭塞、狭窄等因素,导致近端血管扩张形成孤立性或散表性的蓝色囊状静脉瘤。

检查

1、大便隐血试验:食管血管瘤出血为持续性阳性。
2、X线食管钡餐造影:可表现为食管一侧壁边缘光滑锐利的充盈缺损,向腔内凹陷,充盈缺损表面的食管黏膜光滑完整,无中断、破坏、食管的管壁柔软且伸缩自如。
3、MRI:可表现为食管壁的局限性的软组织肿块,其密度及信号均匀,有时可以在肿块内部见到钙化或静脉石;T1呈稍长信号,T2呈T2信号;形态可以呈圆形或卵圆形,也可见不规则形态;增强后肿瘤多明显强化,肿瘤与周围结构境界清楚,无侵犯。
4、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食管壁的结构,可见食管壁黏膜不规则隆起,表面呈灰蓝色,有糜烂,食管管腔狭窄。病灶处呈低回声改变及杂乱不等高回声
5、病理组织活检: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诊断

1、食管血管瘤病史;
2、间歇性或非进行性吞咽困难、呕血或黑便,以及胸骨后疼痛等、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3、超声胃镜可见食管壁黏膜不规则隆起,表面呈灰蓝色,有糜烂,食管管腔狭窄。病灶处呈低回声改变及杂乱不等高回声,胸部平扫加增强CT示食管上段管腔内可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可见点状钙化。MRI表现为食管壁的局限性的软组织肿块,其密度及信号均匀,有时可以在肿块内部见到钙化或静脉石;T1呈稍长信号,T2呈T2信号;形态可以呈圆形或卵圆形,也可见不规则形态;增强后肿瘤多明显强化,肿瘤与周围结构境界清楚,无侵犯。
4、病理组织活检确诊。

治疗

对于没有症状且没有潜在出血倾向的患者可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法。而对引起症状的病变的治疗方法也较多,包括电灼法、硬化剂注射法、放射治疗、外科切除、黏膜下切除等。对于可引起出血及梗阻的患者,仍推荐手术切除的方法。对于病变巨大,病变呈梭行膨大,且与心包关系密切,因而采取了手术切除的方法,患者恢复较好。

预后

食管血管瘤在临床相对少见,术前确诊困难,外科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有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大出血提示预后不佳。

预防

食管血管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避免理化因素对机体的刺激,戒烟酒,低盐低脂肪低糖饮食,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健康问答

  • 食管血管瘤饮食起居上如何进行调节?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1)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身体必需的膳食纤维除了谷物,主要来自...蔬菜和水果,同时还可促进鱼、肉、蛋等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2)应控制食盐的摄入量,不要吃太咸的食物,避免高血压的发生,也可以控制与血压有关的其它疾病。如冠心病、中风病等。油脂的摄入量也要控制,不可多吃。油脂包括动、植物油。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3)要保持大便通畅。高纤维的食物具有良好的作用,平素应多吃一些粗粮,如燕麦、玉米、绿色蔬菜、芋头等。 4)血管瘤宝宝要多饮水。限制饮水,就可使血液浓缩,体内废物排不出去,往往使病情加重。 5)血管瘤的饮食对于宝宝来说帮助是非常大的,血管瘤的治疗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期间血管瘤宝宝如果仅仅依靠药物来治疗还是不够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血管瘤的饮食调节,这样就会使血管瘤的治疗更有效果。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刘文文 肖飞 于莲珍 林琳 施瑞华 杨树平 ——中国食管血管瘤临床特点及治疗48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年23期.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黑便 呕血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489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6月06日 14:56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