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气管异物

气管异物通常指气管或支气管内进入外来物。治疗不及时可发生窒息及心肺并发症而危及病人生命。
别名: 小儿呼吸道异物   小儿气管异物  
英文名:
发病部位: 气管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科   小儿急诊科  
症状: 咳嗽   面色青紫  
多发人群: 小儿  
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
并发疾病: 肺炎   喉痉挛   肺不张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一般将病程分为四期,但不是所有病例都有典型的分期,由于异物的位置、大小、性质、存留时间以及并发症不同而病情进展各异。
1. 异物进入期 异物经过声门进入气管时,均有憋气和剧烈咳嗽。若异物嵌顿于声门,可发生极度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若异物进入更深的支气管内,除有轻微咳嗽或憋气以外,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2. 安静期 
异物吸入后可停留在支气管内某一处,此时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咳,此期长短不一,与异物性质及感染程度有关。 
3. 刺激期或炎症期 
因异物局部刺激、继发炎症或支气管堵塞可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以及肺不张、肺气肿的表现。 
4. 并发症期 
轻者有支气管炎和肺炎,重者可有肺脓肿和脓胸等。

病因

1、婴幼儿喉保护机制及吞咽功能不健全,进食时又常常嬉笑、啼哭、玩耍,容易将食物、小玩具等异物吸入气管内造成呼吸道梗阻。
2、成人多因在进食时谈话大笑,抛高接食花生米等食物,或进食过快,吞咽过猛,将食物碎块吸入气管梗阻。

检查

1、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有无异物接触史。有无憋气和剧烈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窒息等。肺部听诊有无喘鸣音等) 
2、. X线检查 
对诊断气管异物有很大辅助作用,不透光金属异物在正位及侧位X线透视或拍片下可直接诊断。对透光异物则可根据其阻塞程度不同而产生肺气肿或肺不张等间接证据而诊断。胸部透视较胸部X摄片具有更高诊断准确率,可直接观察纵隔摆动的情况。
3、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有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作用,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确切诊断与治疗最终要通过支气管镜来完成。对有些患者异物史不明确,症状体征不典型,X线检查肺内确有病变,但既不像肺结核,又不似典型支气管肺炎,更不像其他肺部疾病,应怀疑支气管异物存在,可先按短期抗感染治疗,如无明显治疗效果,可进一步作支气管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诊断

气管异物接触病史;
1. 异物进入期 
异物经过声门进入气管时,均有憋气和剧烈咳嗽。若异物嵌顿于声门,可发生极度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若异物进入更深的支气管内,除有轻微咳嗽或憋气以外,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2. 安静期 
异物吸入后可停留在支气管内某一处,此时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咳,此期长短不一,与异物性质及感染程度有关。 
3. 刺激期或炎症期 
因异物局部刺激、继发炎症或支气管堵塞可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以及肺不张、肺气肿的表现。 
4. 并发症期 
轻者有支气管炎和肺炎,重者可有肺脓肿和脓胸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定位性诊断

治疗

气管异物是危及患者生命的急重急症,及时诊断,尽早取出异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异物可经直接喉镜或支气管镜经由口腔、或在个别情况下经由气管切开取出异物,是治疗气管异物最有效的方法。凡通过支气管镜确实无法取出的异物,可行开胸手术、气管切开取出异物。
1.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 
婴幼儿气管异物取出,一般不用任何麻醉,俗称“无麻”,适合于中小型急诊气管异物。但是,气管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大,异物性质、大小、形状及所在部位以及病儿年龄因素等都影响其通气功能,异物尚可引起肺炎、肺不张及肺气肿等并发症,致使肺泡交换面积减少、无效腔及残气量增加,肺活量减少,加重呼吸功能障碍。无麻下为病儿行气管异物取出,病儿恐惧与烦躁不安,代谢增加,氧耗量更大,插入支气管检查时,气管管腔更狭小,更加重病儿呼吸功能障碍严重性;喉、气管有迷走神经支配,小儿神经系统又不够稳定,施行支气管镜检查时,手术器械刺激,易诱发喉痉挛与其他一些反射,加重缺氧与二氧化碳蓄积,诱发心跳骤停等危险,无麻手术将承担较大手术风险。现多数人主张气管及支气管异物均应在全麻下手术,“无麻”仅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全麻下,病儿安静、咳嗽少、肌肉较松弛,喉反射减弱或消失,支气管检查操作时可避免迷走神经反射,可耐受较长时间检查与取出操作。全麻适合于支气管异物较大或不规则形状;主支气管内大而易碎的植物性异物;支气管阻塞性异物;肺段支气管的细小异物;诊断不明确或预计手术操作需时较长者以及无麻探取异物失败的大部分病人。全麻有乙醚麻醉、g-羟基丁酸钠静脉复合麻醉等方法,术中采用高频喷射通气(HFJV)被公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通气给氧技术。
2.直接喉镜下气管异物取出法 
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可避免使用支气管镜后所引起的喉水肿。仰卧位,用直接喉镜挑起会厌,充分暴露声门裂,用鳄鱼嘴式异物钳闭合,趁吸气时声门裂张开之际,伸入声门下区,在呼气或咳嗽时将钳口上下张开,在异物随气流上冲时瞬间,夹住异物。夹住异物后,应选将钳柄作逆时针旋转90°,使钳嘴两叶与声带平行,趁吸气声门张开时,退出声门裂。即临床上所谓的“守株待兔”方法。在气管内探取异物时,若夹住粘膜、气管隆凸或支气管分叶隆凸时,轻轻牵拉异物钳时则有弹性阻力感觉,切忌将异物钳强行拉出,以免造成严重损伤。异物取出后应立即详细检查异物是否完整,如有残余,应再次夹取。在直接喉镜下多次试取未果,则视情况立即或缓期改用支气管镜法取异物。
3.经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法 
喉镜下不能取出的异物,尖锐有刺非活动性异物,已发胀破碎的异物及绝大多数支气管异物均应以支气管镜法取出。取仰卧位,直接喉镜挑起会厌,暴露声门,以大小适当的支气管镜于病人吸气之际越过声门裂,送入气管内,然后取下直接喉镜。成人可不用喉镜而直接插入支气管镜。窥见到异物后,将支气管镜远端接近异物,察看并根据露出部分的异物形状、位置、粘膜肿胀情况及空隙,伸入异物钳夹取异物。若异物为易碎异物,用力不可太大以免夹碎;若系金属类异物,要用力夹紧;异物体积小可将其从镜管内取出,不完整的碎块,可反复夹取,或用吸引管吸出,直至取尽为止;异物较大不能由镜内取出者,宜夹紧异物,将之拉拢固定于支气管镜远端,使支气管镜、异物钳连同异物以相同速度缓缓向外退出。探取异物手术中,应随时吸净呼吸道内分泌物。
4.注意事项 
术前应注意: 
1)气管异物一般应尽早取出,以避免或减少发生窒息及并发症的机会。 
2)病人若无明显呼吸困难,但因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且伴有高热、体质虚弱者,宜先行抗炎补液支持疗法,密切观察有无突发呼吸困难征象,略待体温下降,一般情况好转后再行异物取出术。 
3)病情危重,呼吸极度困难,可先行气管切开术,以免发生窒息。 
4)已有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时,应首先治疗气胸或纵隔气肿,待积气消失或明显缓解后再行异物取出术;伴有心力衰竭时,应予强心剂治疗。 
5)术前应了解异物的种类、大小、形状及部位,同时挑选适当器械,根据病儿年龄大小选择合适的直接喉镜、支气管镜、喉与支气管异物钳及吸引器管等。准备好急救用品。 
6)对于患儿极度虚弱,伴有严重并发症心脏疾患者,应请专科医生监护,以防不测。 
术后应注意: 
1)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若有喉水肿发生伴严重呼吸困难,应作气管切开术。 
2)酌情使用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防发生并发症。 
3)异物未取尽或术后仍有异物的症状与体征者,应选择适当时机,再次行支气管镜检查。 
4)经多种方法多次试取仍无法取出异物或异物嵌顿较紧,应请胸外科协助,行开胸手术。

预后

如能顺利取出异物则预后良好;若异物取不出来,大多数是不会慢慢自己消失的。有的可能由于反复恶心、呕吐将异物挤出而咽下。小的异物可以在咽部停留一个月以上,一般不会引起咽部的化脓性感染,只是感觉到咽部不适、疼。而大的异物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当异物扎到嗓子里,还是要尽快取出来

预防

气管异物虽然凶险,但完全可防。带孩子的时候,尽量不要穿戴有配饰的衣物、项链、手链、耳钉等,并细心看管,减少孩子接触可吞食异物的风险。来自亲人身上的饰品,可能会让孩子更加熟悉、安全和感兴趣,从而增加意外发生的可能。食物切成小条,缓慢完全咀嚼,儿童有食物在口中时,不要跑步或玩耍等;进食时说话,尤其在吃大块硬质食物如鸡块、排骨,速度太快,咀嚼不全,吞咽过猛,以致食物被卡在喉部造成呼吸道阻塞窒息

健康问答

  • 小儿气管异物急救?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可以利用海姆立克法急救

科普文章

小儿气管异物急救 原创

又一起儿童意外事故!不要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自己人身上我们才恨自己无计可施,到时的捶胸顿足不如我们镇静的施救,但前提是你要预防性学习急救知识及技能,技不压身,何况她还能救命! 3...

急诊室的故事之(2):意想不到的气管异物 原创

在这里借用美剧的名字,给大家讲几个故事,以实习生的眼光和大家分享几个典型病例。为什么借用这个名字呢,因为当时看“急诊室的故事“的时候,我觉得里面的每个故事情节都很荒诞,但是真正到急诊科...

点击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42~244页..

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2014).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肺炎 肺不张 咳嗽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393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13日 17:2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