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RRSI)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达20%左右.是指1a内上呼吸道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次数频繁,超过了一定范围的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
别名: 呼吸道反复感染  
英文名: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s
发病部位: 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多发人群: 小儿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肺炎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上呼吸道感染:鼻塞、喷嚏、流涕、咽干、咽痛、声嘶、干咳、乏力、发热等。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等。
2、气管、支气管炎:发热、乏力、咳嗽、咳痰,可为白痰或脓痰,部分病人痰中带血、气促等。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3、肺炎:典型者通常起病较急,有发热、头痛、倦怠、咳嗽、咳痰,痰常为脓性,伴或不伴胸痛,重者有呼吸困难、缺氧等表现。肺部有实变体征和湿罗音。
4、肺结核:通常起病较慢,轻者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食欲下降等。典型者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胸闷等,伴盗汗、乏力、发热、体重下降等。肺部体征常不明显。
5、肺脓肿:常急性起病,畏寒、发热,高热多见,精神不振、乏力、纳差、咳嗽、咳粘液痰或脓性痰,可有胸痛、胸闷等症状,如不能早期控制,则咳痰加重,咳大量脓臭痰,咳出大量痰后,体温明显下降。部分病人有咯血。早期体征常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肺实变体征、肺部湿罗音等。

病因

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其病因分别如下:
1.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其反复感染多与护理不当、人托幼机构起始阶段、缺乏锻炼、迁移住地、被动吸人烟雾、环境污染、微量元素缺乏或其他营养成分搭配不合理等因素有关;部分与鼻咽部慢性病灶有关,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
2.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因
(1)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多由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当,使病情向下蔓延所致。大多也是致病微生物引起,少数与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及气道畸形有关。有些患儿为慢性鼻窦炎-支气管炎综合征。
(2)反复肺炎:对于反复肺炎,除必须考虑何种致病微生物外,更重要的是认真寻找导致反复肺炎的基础病变
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包括原发性抗体缺陷病、细胞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吞噬功能缺陷病以及其他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
➁先天性肺实质、肺血管发育异常:先天性肺实质发育异常的患儿,如肺隔离症、肺囊肿等,易发生反复肺炎或慢性肺炎。肺血管发育异常导致肺淤血或缺血,易合并感染,引起反复肺炎。
➂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如气管-支气管狭窄、气管-支气管软化、气管-支气管桥,这些畸形常引起气道分泌物阻塞,反复发生肺炎。
➃先天性心脏畸形: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左向右分流型,由于肺部淤血,可引起反复肺炎。
➄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纤毛结构或功能障碍时,由于呼吸道黏液清除障碍,病原微生物滞留于呼吸道易导致反复肺炎或慢性肺炎。
➅囊性纤维性变:在西方国家,囊性纤维性变是儿童反复肺炎最常见的原因。东方黄色人种罕见,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曾报道了个别儿童病例,提示我国儿童有可能存在本病。
➆气道内阻塞或管外压迫:儿童引起气道内阻塞的最常见疾病为支气管异物,其次是结核性肉芽肿和干酪性物质阻塞,偶见气管和支气管原发肿瘤。气道骨外压迫的原因多为纵隔、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结核、肿瘤、血管畸形。
➇支气管扩张: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限性或是广泛性支气管扩张,由于分泌物清除障碍,可反复发生肺炎。
➈反复吸人或异物:吞咽功能障碍患儿如智力低下、环咽肌肉发育延迟、神经肌肉疾病以及胃食管反流患儿,由于反复吸人,导致反复肺炎。

检查

1.耳鼻咽喉科检查:可发现某些先天发育异常和急、慢J哇感染灶。
2.病原微生物检测:应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以了解致病微生物。
3.肺部CT和气道、血管重建显影:可提示支气管扩张、气道狭窄(腔内阻塞和管外压迫)、气道发育畸形、肺发育异常、血管压迫等。
4.免疫功能测定:有助于发现原发、继发免疫缺陷病。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补体、吞噬功能等检查,也应注意有无顽固湿疹、血小板减少、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等异常。
5.支气管镜(包括硬质、纤维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可诊断异物、支气管扩张、气道腔内阻塞和管外压迫、气道发育畸形等。
6.肺功能测定:通气功能测定和必要时进行的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有助于鉴别变态反应性下呼吸道疾病;换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测定可利于鉴别某些间质性肺疾患。
7.特殊检查:怀疑患有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时,可行呼吸道(鼻、支气管)戮膜活检观察纤毛结构、功能;疑有囊性纤维性变时,可进行汗液氯化钠测定和CFRT基因检查;疑有反复吸人时,可进行环咽肌功能检查或24小时pH测定。

诊断

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两类,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又可分为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和反复肺炎.其诊断如下:
1.“判断条件”:拟定0-2岁、3-5岁及6-14岁小儿1年内患上呼吸道感染依次在7次、6次和5次以上;患气管支气管炎依次在3次、2次和2次以上;以及任何年龄患肺炎2次以上即可依次判断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和反复肺炎。
2.注意事项:
(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应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3)确定次数须连续观察1年。
(4)反复肺炎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须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其间隔期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治疗

1.一般治疗:本病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加强对患儿的护理,积极进行体格锻炼十分重要,同时提倡母乳喂养,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
2.免疫治疗:改善机休的免疫功能,可使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症状减轻,帮助患儿渡过易感期,年长后多数患儿免疫功能可自行恢复正常。免疫疗法有以下几种。
(1)转移因子:转移因子是由致敏T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能将供体的细胞免疫特异性地转移给受体,从而触发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防御机能。近年用其来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收到良好效果。
(2)胸腺素:是由胸腺分泌的多肤类激素,参与并强化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免疫状态,有预防病毒感染作用。
(3)干扰素:具有广谱性抗病毒功效,引起人类感染的绝大多数病毒对干扰素均有敏感性;本品另一优点就是它能调理宿主的免疫反应,包括调控宿主免疫应答,NK细胞活性,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乃至调节抗体的合成,理论上这种治疗是一举两得。目前国内生产的干扰素多为粗制品,以雾化吸入防治呼吸道感染效果较好。
(4)左旋咪哇:本药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地增强吞噬功能和调节抗体产生,有效地预防呼吸道感染。
(5)丙种球蛋白:证实为IgG亚类缺陷病者,可给予丙种球蛋白替代疗法。
3.抗生素治疗: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时,应给予适当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4.其它
(1)锌:锌能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夕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和消化功能,增加多种酶的活性,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全身状况。同时对维持上皮的正常功能及控制修复过程起重要作用。
(2)维生素A:能促进损伤的组织产生新的纤毛和柱状上皮细胞,对呼吸道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可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
(3)中医中药:有些中药对免疫功能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如黄茂,可减少发病次数。亦可采用辩证施治,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感染期以中药控制感染,注意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以达到扶正祛邪目的

预后

本病预后不佳,患儿多反复发作.因此应找出原因,去除易感因素,防治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倡母乳喂养,加强护理,改善营养状况,积极锻炼.

预防

1、增强体质,可以通过适当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加强体格锻炼。

2、室内保持新鲜空气,经常通风。

3、流感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不要让孩子多接触已感染的儿童和成人。

4、天气变化季节,加强护理,孩子穿着衣服冷暖要适宜。

5、加强营养。

6、确实体弱的儿童可适当时要药物来增强机体免疫力。

健康问答

  •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护理?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1、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相应护理级别;根据基础病情况制定合理饮食标准;根据患者缺氧情况选择氧疗方法,并注意低流量吸氧的浓度。 ...2、指导患者及家属每日拍背排痰;教会患者正确掌握雾化吸入要领;指导应用无创呼吸机患者正确应用面罩治疗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重症患者注意减少活动,每日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浮肿或心衰患者记录好出入量及体温。存在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注意隔离,医护人员注意个人手部卫生,防止院内感染。 4、严格执行各种药物的用法用量,特别是时间依赖型抗生素的给药间隔,密切观察用药后患者的反应。中药汤剂注意温服。 5、结合中医按摩手法进行辨证取穴按摩。 6、注意患者饮食调理,根据中医辨证选用相应食疗及饮食禁忌;注意患者情绪调理;嘱患者注意预防感冒。 7、进行出院前的健康宣教,重点是平日注意事项;怎样避免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如何根据自身中医体质特点选择合理膳食。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763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8月16日 13:28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