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清学检查:
1)血清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一般均超过171.0µmol/L(10mg/dl),平均每天增长17.1µmol/L(1mg/dl)或更多,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酶胆分离:重症肝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显著下降,与胆红素上升呈分离现象,即“酶胆分离”。
3)血氨基酸测定:支/芳氨基酸比值正常时其摩尔比为3∶1——4∶1,重症肝炎者降至1∶1——1.5∶1以下。
4)前白蛋白测定:肝衰竭会影响蛋白质合成,白蛋白在体内半衰期约为20天,前白蛋白仅为1.9天,因而其在患者血中浓度下降出现较早。
2、凝血象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轻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60%,重症常低于40%。
3、B超声检查:
可监测肝、脾、胆囊、胆管等器官大小、超声影像,及有无腹水、肿物等。
4.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
了解造成肝衰竭的具体病毒类型,如HBV或HCV阳性,则进一步行病毒定量检测,评价病毒复制程度
5.肝功能检查:
了解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脏合并储备能力
6.脑电图检查:
肝性脑病早期,患儿即表现特异性脑电图波形,如慢波、三相波,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助于早期发现肝性脑病。
2.凝血象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对诊断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轻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60%,重症常低于40%,示预后不良。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关检测:红细胞形态异常,呈三角形、芒刺状或有碎片,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均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指标。如发现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增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则有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3.病原学检测
应用酶联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病毒性肝炎相关抗原或抗体,或DNA探针杂交检测病毒核酸确定病原,必要时通过肝脏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病毒抗原和病毒核酸。对并发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应多次进行血培养等检查。
1)B型超声检查 可监测肝、脾、胆囊、胆管等器官大小、超声影像,及有无腹水、肿物等。
2)脑电图检查 肝性脑病早期,患者即表现异常。
3)肝活体组织检查 采用1s针刺负压吸引技术进行肝活体组织检查,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对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能协助确诊,或有助于判断预后。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有广泛严重坏死者预后不佳;细胞肿胀型者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