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肝衰竭

肝衰竭是指在肝脏功能的严重失代偿状态,包括出血、凝血障碍、黄疸、腹水,甚至昏迷,而急性肝衰竭是指在两周之内所发生的肝脏功能的急性失代偿,从形态学上可表现为肝脏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坏死。
英文名: hepatic failure
发病部位: 肝脏  
症状: 高度的乏力、浑身没有劲   高度的消化道症状   高度的黄疸   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  
多发人群: 中老年   乙肝患者  
治疗手段: 药物 肝移植
并发疾病: 肝昏迷(肝性脑病)   自发性腹膜炎   低钠血症(低钠性、消耗性、稀释性)   肝肾综合征   慢性呼吸衰竭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综合征]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肝衰竭的主要症状是三高一低,三高:高度的乏力、浑身没有劲;第二个,就是高度的消化道症状,是一个胃肠道功能障碍的表现;再有一个就是高度的黄疸,一低,就是说它的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肝衰竭根据病情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及慢加急性肝衰竭四类,不同类型的肝衰竭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病因

急性肝衰竭的原因中国最常见的是乙肝,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如病毒因素、药物因素、酒精因素、中毒性因素等,其结果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病理上肝脏大部分坏死,二是是临床表现为肝脏功能的严重障碍,根据起病时间长短,肝衰竭常分为急性、亚急性、等慢加急和慢加亚急性等类型。

检查

全血细胞分析了解是否存在脾功能亢进及感染情况,尿常规间接评判黄疸的类型,初步判断机体代谢状况。便常规+潜血,了解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肝功能,了解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脏合并储备能力。血生化和血糖,了解电解质、肾功能和血糖水平。血气分析,了解机体酸碱平衡情况。血氨,结合查体评价是否存在肝性脑病。凝血项,评价凝血功能情况。肝炎病毒标志物,了解造成肝衰竭的具体病毒类型,如HBV或HCV阳性,则进一步行病毒定量检测,评价病毒复制程度。血清甲胎蛋白,间接评价疾病预后。超声或CT、核磁评价肝脏大小、损伤程度及血管、胆管内径,同时除外恶性梗阻性病变。电子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了解食管静脉曲张、胃黏膜情况,尤其是既往有慢性肝病史及长期酗酒者。

诊断

诊断肝衰竭分为两个方面诊断,第一方面,看症状,如果症状在临床差别当中,先询问病史。第二个指标看黄疸,如果黄疸上升到10倍以上,或者说黄疸没有到10倍,但是病人已经出现血压增高。

治疗

1.急性肝衰竭的内科药物治疗,达到阻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目的,具体药物可分为四类:一是糖皮质激素类,通过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让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程度减轻;二是肝脏疾病的辅助用药,如谷胱甘肽;三是促肝细胞生成素的药物,四是支持药物,血浆、凝血酶元复合物以及并发症处理的药物。

2. 做一个肝脏优先肝移植的评价标准,但是它不是绝对的。第二点,我们看什么,看内科治疗的预后。因为急性期来说,如果我们在一周左右,因为肝细胞的修复是7到10天时间,如果在两周之内,或者是7到10天时间段,病人不能看到一个明显的好转。

3.肝移植是肝脏疾病发展到晚期危及生命时,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已经失去功能的病肝,然后把一个健康肝脏植入人体内,这个过程就是肝移植,肝移植分成急诊肝移植或者是择期肝移植,急性肝衰竭发生不可逆变化,要进行紧急肝移植的治疗;慢性肝衰竭,肝脏功能无法维持正常得生命活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择期手术是一个慢性的肝移植。

预后

从内科治疗来讲,有两类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完全恢复,急性肝炎恢复期,就不留下任何痕迹,第二种情况,就是变成一个坏死的后期的肝硬化。

预防

肝衰竭预防的办法就是积极地治疗原发病,尽可能的减少肝硬化、原发病肝癌等的发生率,从而降低肝衰竭的发病率,除了控制原发性以外,还要控制一些诱发因素,另外,不恰当使用中药会诱发肝衰竭。急性肝硬化以后,它的生存期就受到一定的限制。那么我们需要对这类病人进行一些软肝以及保肝方面的措施。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肝衰竭?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肝衰竭预防的办法就是积极地治疗原发病,尽可能的减少肝硬化、原发病肝癌等的发生率,从而降低肝衰竭的发病率,除了控制原发性以外,还要控制...一些诱发因素,另外,不恰当使用中药会诱发肝衰竭。急性肝硬化以后,它的生存期就受到一定的限制。那么我们需要对这类病人进行一些软肝以及保肝方面的措施。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乙肝  肝硬化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6187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8日 14:01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