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颜面部皮肤癌

颜面部皮肤癌较常见,多见于头皮、鼻、睑、唇、颊、额及耳部,主要为鳞状细胞癌或基底细胞癌。
英文名:
发病部位: 鼻部、鼻唇皱褶、眼睑、唇皮肤、颊及耳颞部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症状: 溃疡   出血  
多发人群: 老年人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激光治疗
并发疾病: 感染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多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2、颜面部皮肤癌多发于鼻部、鼻唇皱褶、眼睑、唇皮肤、颊及耳颞部。
3、鳞癌初为局限性硬块,生长较快,侵犯邻近及深层组织,表面皮肤溃烂形成“火山口” 样的溃疡,流出腥臭的血性渗液或出血,或形成表面有坏死出血的菜花状肿物。
4、基底细胞癌初为多个针头或豆粒大的白色病变,渐融合、破溃成浅表溃疡,有少量血水样分泌物,表面渐成痂皮,癌灶在痂皮下潜行扩展,侵及深层肌肉和其他组织,其部分病灶可自行愈合而遗留瘢痕。
5、头面部鳞癌较其他部位的鳞癌恶性程度低,区域淋巴结转移少且较晚,甚少血行转移。
6、基底细胞癌较鳞癌恶性程度低,甚少淋巴和血行转移。

病因

某些化学物质如沥青对皮肤的慢性刺激,化学烧伤,慢性窦道,久治不愈的溃疡、长时间日光照射均可能与皮肤癌的发生有关。

检查

颜面部皮肤癌病理检查:
1、基底细胞癌:起源于表面或皮肤附件的多能性基底样细胞,可分多方向分化。癌细胞似基底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胞核染色深,胞质少,胞界不清楚。瘤实质与间质之间有对PAS染色呈阳性反应的基底带。间质结缔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增生。间质因含大量酸性黏多糖而呈黏液样,当标本经固定脱水后,间质内黏蛋白皱缩,导致部分或全部与瘤实质分离。
2、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呈团块或条索状排列,称为癌巢。癌巢的细胞可与复层鳞状上皮的任何一层或全层相似,癌巢的外周部分的细胞相当于复层鳞状上皮的基低细胞,癌巢中心部分常出现层状的角化物质,称癌珠或角化珠,并可见细胞间桥和角蛋白的产生,不存在粘液分泌。

诊断

1、皮肤癌的诊断比较容易,凭藉典型的临床症状,触诊检查以及活体病理检查大多可以确诊。
2、含有色素的基底细胞癌(色素性基底细胞癌),由于其黑色素沉着,可误为恶性黑色素瘤,但后者病程发展快,常伴卫星结节,溃疡从不会愈合。

治疗

早期诊断为治疗成功的关键。治疗应彻底,以免发生转移。可根据肿瘤的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患者年龄和身体状态,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案,包括Mohs显微外科、放射疗法、电干燥疗法、光动力疗法、β萝卜素、干扰素和损害内注射氟尿嘧啶、肾上腺素凝胶或博来霉素等。已经转移或晚期患者,可试用顺铂(cisplatin),多柔比星(阿霉素)或博来霉素(bleomycin)治疗。由于鳞状细胞癌有转移性,危及生命,因之治疗必须彻底。治疗方法较多,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仍以早期手术切除效果较好。

预后

皮肤癌的治疗效果一般较好,尤其是基底细胞癌,5年生存率达95%以上。鳞状细胞癌的5年生存率也在90%以上。汗腺癌的预后较前两者为差,5年生存率仅50%左右。因此,皮肤癌治疗后必须注意随访。

预防

皮肤癌在发生之前多有癌前病损存在,因此早期处理癌前病损,避免日晒及局部损伤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皮肤癌的发生。

健康问答

  • 颜面部皮肤癌预防?
    医生头像
    牛国伟 主治医师 永济市皮肤病专科医院 - 皮肤科
    皮肤癌在发生之前多有癌前病损存在,因此早期处理癌前病损,避免日晒及局部损伤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皮肤癌的发生。

词条标签

皮肤癌  皮肤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牛国伟

永济市皮肤病专科医院 皮肤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587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4月19日 14:59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