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病毒性角膜炎

本词条解释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指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非化脓性角膜炎。
英文名: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
发病部位: 角膜  
就诊科室: 角膜病科  
症状: 水泡   虹膜发炎  
多发人群: 幼儿期  
治疗手段: 药物康复疗法
并发疾病: 青光眼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有原发与再发之分。
一、原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耳前淋巴结肿痛,眼部可表现为疱疹性眼睑炎、滤泡性结膜炎、点状或树枝状角膜炎等,但临床上比较少见。
二、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上较为多见,根据病变的深浅,可分为浅层型与深层型。 
1. 浅层型 即病变在角膜上皮层及浅基质层,是本病的基本类型。根据病变形态有树枝状、地图状角膜炎。 
(1)树枝状角膜炎早期角膜有多个如针尖样大小的浸润混浊,很快形成小泡,小泡破溃后即相互融合成线条状溃疡,溃疡中心呈沟状凹陷,边缘略隆起,并向溃疡两端发展,伸出分支,分支又可分出小支,支端呈球状膨大,用荧光素着色后呈典型的树枝状形态,故名树枝状角膜炎。病变多位于角膜中央,病损区角膜知觉减退,自觉怕光流泪,视物模糊等。治愈后可遗留菲薄的瘢痕。常可复发。 
(2)地图状角膜炎 多由树枝状角膜炎发展而来,即溃疡中央沟状凹陷向深部发展,边缘向周边扩大,相互融合如地图状故名地图状角膜炎。溃疡底部之基质混浊,后弹力层皱折多。自觉症状与树枝状角膜炎相似。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治愈后多数遗留有较厚的瘢痕。 
2. 深层型 病变位于基质层,是本病的复杂类型,临床上常见的以盘状角膜炎为主。
(1)盘状角膜炎多由浅层角膜炎向深层发展而来,也有一开始即表现为深层混浊者。症见角膜基质混浊,混浊由极细密的灰白色小点组成,中央较浓周边较淡,边缘较整齐,形如圆盘状,故名盘状角膜炎。但也有不规则形状者。
(2)混浊相应的角膜上皮水肿,表面粗糙,有时有小泡。实质层增厚,后弹力层皱折和角膜后壁沉着物。病程长,但极少有新生血管伸人。角膜无知觉,故刺激症状较轻,但视力严重障碍。愈后混浊大部分可吸收,仅遗留较薄的瘢痕。
(3)严重者可侵犯整个角膜基质层,出现弥漫性浸润混浊,上皮明显水肿,反复发生小泡;后弹力层皱折增多,内壁有较多的沉着物,甚至出现前房积脓等色素层炎表现。可继发青光眼。病程较长,经过中角膜深层有新生血管伸入。愈后形成致密的白斑,严重障碍视力。 
浅层型、深层型可单独发生,亦可混合存在。

病因

1.本病主要是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但Ⅱ型也可以致病。多系原发感染后的复发。原发感染常发生于幼儿,其病毒在三叉神经节内长期潜伏,也可存在于皮肤、粘膜表面或角膜细胞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感冒、肺炎等热病之后,或是月经期,尤其是使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后,即可复发。
2.中医学认为,多因风热毒邪犯于黑睛;或肝热内蕴,上攻于目;或因湿热蕴积,熏灼黑睛;或热病伤阴,虚火上炎引起。

检查

1.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检查作为回顾性诊断,虽可用于临床,但因病毒抗原具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致使血清中多种抗体混合存在,检测时非特异性增强,常易存在假阳性结果。且中和抗体及补体结合试验,往往不适合复发病例,因90%的成年人血清中均有一定水平的抗HSV抗体。即使在复发感染阶段,其抗体水平也未必升高,故实用意义不大。   
2.检测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 病灶刮片和组织切片用普通染色法检测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如阳性则对临床诊断有很大支持。此法仅能证实病毒感染而不能区分是否HSV感染。电镜技术虽然可以更好地看到病毒颗粒的存在,但其取材繁琐,对病毒颗粒浓度要求高,常需106~107颗粒/ml,而且电镜设备昂贵,需一定经验、特殊培养的人员,诊断价值较低,不宜广泛采用。   
3.病毒培养 刮取角膜溃疡边缘组织,进行小白鼠接种或鸡胚囊膜培养或组织培养,不但可分离出病毒,而且还可鉴定出病毒类型。但病毒培养并非易事,且仅适用于上皮型HSK,对于基质型、内皮型HSK都很难培养出病毒。
4.免疫技术   
(1)免疫荧光法:又称荧光素抗体抗体法,是一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即把抗体标记上荧光素,使与相应的抗原相结合,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此法能快速地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病原体或其他抗原成分加以鉴别和定位。   
(2)免疫酶染色法(immunoenzymatic staining):其基本原理和过程与免疫荧光法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是用酶来标记抗体球蛋白。常用的是辣根过氧化物酶,分子量40000Da,为一种酶蛋白,与底物发生组织化学反应后,可产生有颜色的沉淀物质。由于其是电子致密物质,用其代替荧光素来标记抗体球蛋白,不仅能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也可用电子显微镜进行分子水平的观察。此法简单,从刮片到观察结果仅需3h左右,普通光学显微镜即可检测,因此具有迅速、简便易行的优点。   
(3)放射免疫测定法:是一发展迅速的免疫学检查方法,又称核素标记法。其原理是用放射性核素(如125I或131I)标记抗体(或抗原),再使抗体抗原相结合,以达检测抗原(或抗体)的目的。
5.聚合酶链反应(PCR) 是一种在体外将特异性DNA序列进行高效扩增的方法。应用PCR法检测生物标本中病毒的特点有:   
(1)可以从极少拷贝数的病毒DNA序列扩增需要的片段,从而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2)整合入细胞内的病毒基因,往往处于潜伏期,它并不表达,因此不能用免疫方法查到,但PCR可以使这一基因片段中的特定部分扩增到易于检测的程度。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自动化操作等优点,因此在临床疾病的病因诊断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对HSK检测HSV DNA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6.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使用HSV-1的单克隆抗体诊断药盒,进行包括免疫荧光染色和酶免疫测定,能在少于4h内对上皮刮片作病原学快速诊断,结果极为可靠。

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患者自觉畏光流泪、疼痛,有异物感,或视 物模糊。病变区角膜知觉减退。根据病变的深浅,可分为浅层型、深 层型。 
 1.浅层型病变在角膜上皮层及浅基质层,根据病变形态分为树枝 状角膜炎、地图状角膜炎。 
 (1)树枝状角膜炎:初起时角膜表面有细小颗粒状小泡,小泡破溃后 既相互融合形成条状溃疡,并伸出分支,呈树枝状。荧光素染色阳性。
 (2)地图状角膜炎:多由树枝状角膜炎发展而来.溃疡向纵深发展, 扩大融合如地图状。 
 2.深层型病变位于基质层,包括盘状角膜炎及深层角膜基质炎。 角膜基质浸润水肿,后弹力层皱褶,角膜后壁有沉着物。

治疗

1.常用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每次服5g,每日2次,用于本病肝火炽盛者。
(2)知柏地黄丸每次服5g,每日2次,用于本病阴虚火旺者。
(3)杞菊地黄口服液每次服10ml,每日2次,用于本病后期阴虚者。 
2.外治
(1)用秦皮、金银花、黄芩、板蓝根、大青叶、紫草、竹叶、防风等煎水, 作湿热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钟。用于本病各型。
(2)用0.1%无环鸟苷、0.1%疱疹净等抗病毒眼药水,选一种点眼. 每日3~6次,用于本病各型。
(3)1%阿托品眼药水点眼,每日3次,待瞳孔扩大后,每日或隔日1 次,以维持大瞳孔(点药后压迫泪囊处5分钟),用于本病合并有虹膜 炎者。
(4)宝眼药点眼.每日2次,用于本病后期遗留瘢痕翳障者。

预后

该病治疗较为困难,往往易反复发作,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使角膜混浊加重及出现眼前段改变,终至失明。

预防

1.注意寒温,防止感冒。 
2.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眼部清洁,不可揉眼。室内光线要偏暗,外出戴护眼镜。 
4.饮食忌辛辣、刺激、腥发之物,尤禁发物,如鹅、葱、公鸡、韭菜。多 食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5.按时点眼,做好患者思想工作,配合治疗。

健康问答

  • 如何减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极易复发,现在有人提倡口服 阿昔洛韦400mg,每日2次,持续1年,可减少复发,但服药 期间应严密观察对肝脏的...损害。另外,鼓励人们讲究卫生, 居室勤通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也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复发。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病毒性角膜炎  腺病毒性角膜炎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998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08日 17:0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