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性斑疹伤寒
1)诊断标准:
A.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一个月有否旅游史、是否接触过生虱的人
B.临床表现:突然持续发热,伴剧烈头痛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C.体征:80%以上的患者4~7日出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2-5mm,压之退色,一周后变为暗红色或紫癜样皮损,压之不退色。
D.实验室检查:外斐氏反应≥1:160为现患诊断参考效价;立克次体凝集反应≥1:8为阳性;≥1:256为现患诊断;补体结合试验≥1:8为阳性,≥1:32为现患诊断;间接免疫灾光试验Igm , IgG ≥1 : 16 为阳性,IgM≥1:32 , :IgG ≥1 : 256 为现患诊断
2)鉴别诊断:
A.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发病较多,起病较缓慢病初体温呈阶梯状上升,相对缓脉,皮疹出现较晚,呈玫瑰色充血疹量少,精神神经症状相对出现较晚,病程较长,骨髓,血,尿,粪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肥达反应阳性
B.回归热:虱传回归热亦为虱所传播,流行季节与本病相同,但有典型的周期性高热,皮疹极少见,偶有黄疸,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发热时血中有大量的螺旋体,也应注意在流行季节偶有两病同存的情况
C.钩端螺旋体病:夏秋季流行,有疫水接触史,多无皮疹,腓肠肌压痛明显,多有黄疸,出血,咯血,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及凝集溶解试验呈阳性
二、地方性斑疹伤寒:
1)诊断标准:
A.流行病学史:多数秋冬季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有家鼠接触史或居住场所有大量家鼠、蚤或有宠物猫。 B.临床表现:突然发热伴有剧烈头痛,
C.体征:发热在38-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皮疹较少或不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常不明显,
D.实验室检查:室温微量补体结合试验:抗莫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高于抗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2倍以上,且抗体滴度达1:32以上,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
E.病原学诊断: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出莫氏立克次体,或从发:热期血标本中扩增出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片段
2)鉴别诊断:
A.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持续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但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器官,而并非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B.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呼吸道外的各种病症,典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呼吸道症状较轻,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充血,咽充血,软腭上有滤泡。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C.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临床特征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
D.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钩体通过暴露部位的皮肤进入人体而获得感染的人畜共患病,鼠类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因个体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典型者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中期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晚期多数病人恢复,少数病人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常为致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