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类丹毒

类丹毒(erysipeloid)是由 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感染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别名: 类丹毒  
英文名: erysipeloid
发病部位: 手指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症状: 水肿性紫红斑   痒痛感  
多发人群: 青壮年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脓毒败血症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本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以青壮年为主。发病与职业有关,易侵犯从事屠宰业、渔业、皮毛业等人员以及兽医、炊事员等。传染多通过手部的细微损伤或割扎伤而发病。潜伏期为1~5天。根据临床特点,本病分为局限型、全身型及败血症型三种类型。  、
(1)局限型:为最常见的类型,初发于手指部等病菌侵入部位,初起为红斑,继而成为局限性紫红或青红色斑,边缘清楚,其表面肿胀明显,触之有浸润感,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展,中央部分消退,边缘微隆起而成环状。皮损不化脓,亦不破溃,很少伴有水疱或血疱。局部症状轻微,有时伴阵发性胀痛、灼痛或跳痛,以及程度不等的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病程自限,一般2~4周内可自然痊愈。 
(2)全身型:少见,皮损形态与局限型相同,但皮损呈全身性或弥漫性,炎症更明显,可形成环状、地图状的皮疹,伴发热及关节症状,患指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指和掌指关节可有重度活动障碍。血细菌培养阴性。 
(3)败血症型:罕见,皮疹以全身出现的红色盘形红斑为特点,常可发生紫癜样皮疹以及出现关节症状。全身反应为发热、畏寒、全身乏力,患肢酸痛等毒血症样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内膜炎。血培养可培养出致病菌,如治疗不及时,患者易死亡。

病因

由红斑丹毒丝菌侵入人体皮肤后引起的丹毒样的皮肤损害。该病原菌主要存在于病猪和病鱼的生肉上,从事屠宰业、水产业及食品加工业的工作者发病率高。

检查

1、对从事屠宰业、水产加工业等特殊职业者,发生于手指部的红斑,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明确其有无接触史以帮助诊断。
2、血培养:局限型及全身型细菌培养阴性,败血症型血培养阳性,可培养出致病菌。

诊断

1.诊断标准 :
1)发病前有外伤史和接触肉类、鱼类史。
2)潜伏期1~5天。 
3)损害多局限,好发于手指。 
4)初为红斑,以后扩大为边界清楚之暗红色斑块,水肿性,境界清,不化脓,不破溃,偶可发生水疱。 
5)局部症状 轻,痒疼感,一般无全身症状。 
6)病程有自限性,3周左右可痊愈。 
7)少数病例表现为泛发型,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甚可引起败血症。
8)组织病理 没有特异性。
2.应与丹毒及蜂窝织炎鉴别。

治疗

1.常规治疗 
(1)首选青霉素,因本病原菌对青霉素极度敏感。每日80万~160万单位,连续使用5~7天。 
(2)严重类型应尽早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点滴,每日400万~2000万单位,同时亦可合用磺胺类药物。 
(3)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四环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局部可用10%鱼石脂软膏外敷。 
2.治疗难点 
类丹毒是一急性感染性疾病,虽然抗生素治疗有效,但病情易反复,故抗生素的治疗,应坚持早期、足量,规律用药,不可过早停药。 
3.新治疗方法和新药 近年来,抗生素研究进展迅速,为类丹毒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药物,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类丹毒的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其代表药物有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他定(ceftazidime)、头孢甲肟(cefmenoxime)等。 
(1)药理: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强,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弱。本类药物在体内分布较广,广泛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感染。 
(2)临床应用:对用青霉素过敏者或四环素、链霉素等疗效不佳时,可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成人,局限型者每日1~2g,分两次肌注或静注,对全身型患者,每日3~6g,分两次给予,败血症型患者每日6~8g,分为3~4次静脉给药。 
(3)注意事项:
①对青霉素过敏和过敏体质者慎用。
②药物可造成肝、肾功能损害,菌群失调,应严密监测。

预后

败血症型如不积极治疗,患者约3个月左右死亡。局限型病程约3~4周,愈后易复发。

预防

1、禁忌一切发物、助湿食品及酒类、辛辣物,多饮开水。 
2、加强个人防护,防外伤。

健康问答

  • 类丹毒预防
    医生头像
    牛国伟 主治医师 永济市皮肤病专科医院 - 皮肤科
    1、禁忌一切发物、助湿食品及酒类、辛辣物,多饮开水。 2、加强个人防护,防外伤。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牛国伟

永济市皮肤病专科医院 皮肤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678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8日 15:0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