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小儿肝性脑病

小儿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由严重的急、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伴有复杂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
别名: 小儿肝脑综合征   小儿肝性昏迷   小儿肝昏迷   pediatric hepatocerebral syndrome   pediatric hepatic coma   pediatric hepatocerebral disease  
英文名: hepatic encephalopathy
发病部位: 脑  
就诊科室: 儿科  
症状: 氮质血症   颅内压增高   昏迷   精神性行为异常   出血倾向   肝叶萎缩   烦躁不安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降低血氨 其他治疗
并发疾病: 高钾血症   腹泻   肝肾综合征   黄疸 NOS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早期有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婴儿常表现睡眠紊乱,白天困倦入睡,夜间兴奋玩耍,无故哭闹喊叫、萎靡不振、躁动不安,以及半昏迷、昏迷等。早期神经系统体征有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有时有“做鬼脸”样不随意运动,非持续性肌痉挛,踝阵挛阳性,出现扑翼样震颤,有时出现握持和吸吮等先天性反射,偶尔有脑膜刺激征和巴宾斯基征阳性,深昏迷时则各种反射均消失。扑翼样震颤是肝性脑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2.出血:早期出血倾向仅在化验检查时发现,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脾显著肿大者,血小板减少,晚期身体各部位出血。较常见的为皮肤、黏膜和眼结膜的出血点、紫癜、瘀斑、注射部位皮肤渗血、轻重不等的鼻出血,偶见咯血及血尿等。并发门脉高压者,易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致呕血、便血,可危及生命。
3.出现颅内压增高三大主征: A.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额部及两颞,用力、咳嗽、弯腰和低头时加重。 B.呕吐:头痛剧烈时出现喷射性呕吐,可伴恶心。 C.视盘水肿:是重要体征。表现为盘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动脉扭曲。早期生理盲点扩大,进而视野向心性缩小,视力减退终至失明。

病因

在肝脏病变的基础上,某些因素可促使病儿发生昏迷,这些因素是: 
1.感染:严重肝病合并感染时,因病原体及其毒素损害肝脏,加重肝细胞坏死和功能障碍,又因代谢增强,使机体内源性氨生成增多。
2.出血: 最常见为消化道大出血,因肝硬化时侧支循环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很易导致肝性脑病。
3.药物:由于肝脏解毒功能降低,许多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氯丙嗪、利尿酸钠、氯化铝等都易诱发肝性昏迷。
4.血pH改变和低钾血症 当血pH增高时,血氨增多,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低血钾时易发生碱中毒,增加氨的毒性。故呕吐、腹泻,使用利尿药或激素等,有排钾作用的药物均能促发肝性脑病。呼吸过度的呼吸性碱中毒也加重氨中毒。
5.大量放腹水 肝硬化有腹水时,大量腹腔穿刺经放腹水,使腹腔内压骤然降低,门脉血管扩张,流回肝脏的血液减少,导致肝脏缺血,促发肝性脑病。

检查

1.肝功能检查:胆红素总值常在171μmol/L(10mg/dl)以上,每天增长17.1μmol/L(1mg/dl)或更多,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转氨酶值在早期增高,随着病情加重、黄疸加深,反而降低,呈现胆酶分离现象。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值减小表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血氨的高低与昏迷程度不成正比,血尿素氮升高预示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可加重肝性脑病。
3.凝血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在早期就可明显延长,如伴血小板计数减少,应考虑DIC,进一步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等。
4.血浆蛋白:血浆白蛋白值常降低,球蛋白常增高,白球蛋白比例缩小或倒置。白蛋白持续低水平并日渐下降者预后差。
5.肝活体组织检查:采用1s针刺负压吸引技术进行肝活体组织检查,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对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能协助确诊,或有助于判断预后。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有广泛严重坏死者预后不佳;细胞肿胀型者预后较好。
6.病因学检查: 可检测血清病毒性肝炎相关抗原或抗体,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DNA探针杂交等确定病原。对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者应多次进行血培养等检查。

诊断

在患儿严重肝病的基础上,肝病进行性恶化,黄疸不断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变薄,变软,有肝臭,并有精神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或伴有出血,少尿等现象,即可诊断为小儿肝性脑病。

治疗

1.一般治疗: 
1)饮食: 不能进食者,每天供给液量不超过1200ml/m2;热量最好达40~60kcaL/(kg·d)。当病情好转时,饮食疗法逐渐改质、增量。 
2)补钾: 为防止低钾应给10%氯化钾溶液口服,明显低钾者按每天2~4mmol/L补充,在数天内逐渐补足,禁食者给0.1%~0.3%含钾液静脉缓慢滴注。 肝性脑病病儿发生低钾血症的机会较多,但当合并有消化道出血或肾功能衰竭时又呈高钾血症,故应配合心电图和血生化检查,及时准确供钾,是抢救肝性昏迷的重要环节之一。 
3)纠正酸、碱中毒: 对有酸中毒时应给碳酸氢钠注射液,不用乳酸钠注射液因其需经肝脏代谢才能转变为HCO3-发挥作用; 碱中毒时注意补钾,一般不需补充酸性溶液。 
4)护肝治疗: 病儿昏迷期间热量来源主要靠静脉输入葡萄糖液,热量较充足可减少机体本身组织蛋白分解,减少对肝脏负担。 
5)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应及早采取脱水疗法,一般给20%甘露醇,辅以利尿药及高张葡萄糖液。 有条件可行颅内压监护;进食或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服缓泻剂避免排便费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吸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1)降颅内压: 控制脑水肿,对于轻型患者亦可口服用药,常用有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氨苯碟呤、呋塞米(速尿)等。 浓缩2倍血浆100~200ml或20%人血白蛋白20~40ml静脉注射,亦有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2)肾上腺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5~10mg,静注或肌注2~3次/d;氢化可的松100mg静注,1~2次/d。 
2.对症处理: 头痛者可用镇痛药,但禁用吗啡、哌替啶(杜冷丁)。癫病发作要给予抗癫痫治疗。 
3.降低血氨:
1)限制蛋白质摄入: 尤以动物蛋白,严重时应禁食。清洁肠道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2)清洁灌肠: 以清除肠道内积存的蛋白质或血液,用生理盐水灌肠后灌入食醋10~20ml(以等量盐水稀释)保留,可提高肠道酸性。 
3)促进血氨排出: 有血氨增高者用精氨酸,可将氨合成尿素由肾排出,每天20~40ml,以葡萄糖液稀释静滴,此药作用过程需有ATP和镁离子参加,故应同时使用。
4)抑制肠道内细菌: 给予肠道不吸收的广谱抗生素如新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等口服或灌肠,以抑制肠道细菌。
5)盐水清洁灌肠和食醋: 目的为清除肠道内积存的蛋白质或血液。 
6)降低肠道pH: 半乳糖苷-果糖(简称乳果糖)剂量为每天1~1.5g/kg,分3次口服或鼻饲,也可配成液体灌肠。也可使用乳酶生治疗,因它具有抑制肠道细菌生长的作用,从而间接减少蛋白质分解。
7)尿素酶抑制剂的使用: 乙酰羟胺及烟酰羟酰胺可有效地抑制肠内各类尿素酶,从而抑制血氨的主要来源(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使血氨增高)。前者0.5g,3次/d;后者0.3~0.8g/d。
4.其他治疗: 可酌情采用人工肝支持,血浆置换疗法,肝脏移植等,可提高存活率。

预后

发生本症即预示肝病严重和肝功能衰竭,病死率高,约导致30%左右的患者死亡。有诱因及肝功能正常者预后较好,可以完全清醒而不留有后遗症,但不及时抢救则病死率很高。

预防

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加强孕期保健,防止孕期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乙肝病毒、巨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先天性梅毒等感染,以免造成小儿肝脏损害而发生本症。约有数百种药物和毒物可造成肝细胞的损害,避免长期、大量接触,以防本症发生。同时应合理喂养,平衡膳食,做好小儿生后的各种预防接种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治各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等等。

健康问答

  •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医生头像
    宫雪 医师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 内科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经临床与实验研究,初步认为是由于肝细胞发生广泛变性、坏死,导致一系列代谢方面的病理生化过程,其所产生...的毒性物质积聚体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严重抑制。下拉查看详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宫雪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223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3月03日 10:4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