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毒虫咬伤

毒虫种类很多,如蜂类、蚁类、蜈蚣、毒蜘蛛及蝎子等。毒虫咬伤确切的说是毒虫刺伤或螫伤。轻者咬伤后引起局部红 肿、疼痛,数小时至数日可自然消失。重者可引起全身症状,甚至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英文名:
发病部位: 多部位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多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治疗手段: 内科治疗
并发疾病: 其他休克   肺水肿   心肌炎   昏迷 NOS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一般蜂类、蚁类及蜈蚣的毒性相对较小,咬伤后引起局部红 肿、疼痛,数小时至数日可自然消失。但被蜂群、蚁群多次咬伤,或 蜈蚣大,注入毒素量多,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也可致死。 毒蜘蛛及蝎子毒液的毒性剧烈,如东北毒蝎的毒力相当于眼镜蛇, 咬伤后除局部出现红肿、剧痛及坏死外,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危 及生命。
毒虫咬伤的全身中毒症状有畏寒、发热、头昏、头痛、软弱无 力、恶心、呕吐、黑便、大汗、流涎、肌肉痉挛、肢体麻木、视力障碍、 语言困难、谵妄、昏迷、荨麻疹、喉头水肿、气管痉挛、窒息、过敏性 休克、溶血、血红蛋白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肌炎、肺水肿及急 性胰腺炎等。

病因

毒虫咬伤确切的说是毒虫刺伤或螫伤。毒虫种类很多,如蜂类、蚁类、蜈蚣、毒蜘蛛及蝎子等。毒虫毒液中含有如激肽、蜂毒肽等多肽类物质, 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等酶类,及5一羟色胺、组胺等胺类物质。 可产生神经毒性、血液毒性和细胞毒性等,引起患者伤口局部剧 痛、水肿、瘀斑、甚至坏死,严重者可出现全身过敏反应,休克, 溶血,肌损伤,神经麻痹,意识丧失,抽搐等。甚至出现MODS 而死产。

检查

可见被咬部位肿胀处的细小咬、蜇痕及毒刺等。

诊断

1.毒虫咬伤史。
2.临床症状:毒虫种类不同,其毒液的毒性及中毒症状不同。轻者咬伤后引起局部红 肿、疼痛,数小时至数日可自然消失。重者可引起全身症状,甚至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3.体检可见被咬部位肿胀处的细小咬、蜇痕及毒刺等。
4.应同毒蛇咬伤相鉴别。
5.多见于夏秋季节,好发于暴露部位。

治疗

1.局部处理
 (1)蜂类、蚁类及小蜈蚣咬伤:如有毒刺和毒囊遗留,用针挑出。局部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氨水可中和甲酸,有止痛、消肿效果。可冷敷或冰敷。
 (2)毒蜘蛛、蝎子及大蜈蚣咬伤:四肢的伤口在近端结扎,每15~30分钟松开1次,每次放松时间为2~3分钟。局部用0.5%普鲁卡因封闭。在咬伤处做1厘米长切口,深达皮下,负压抽取毒液。
 2.抗过敏可用肾上腺索0.5~1毫克,肌注,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克,静注;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4毫克/次,每日3次。
 3.呼吸困难者,可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
 4.肌肉痉挛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毫升,静注。 
 5.积极防治并发症:如休克、脑水肿、心力衰竭、肺水肿、呼吸衰 竭、急性肾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预后

轻者可自然缓解,或经积极治疗后缓解。重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

预防

1.夏天野外活动要做好防咬伤防护,重点保护易暴露部位,如头部、四肢等。
2.野外活动尽量不用香水或气味芳香的化妆品,携带的甜食和含糖饮料也要密封好,以免招蜂。
3.在山野丛林活动时,不要乱捅蜂巢,以免遭到群蜂攻击。
4.要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为进一步诊治争取时间。

健康问答

  • 常见的毒虫咬伤有哪些?
    医生头像
    韩顺利 副主任医师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 肺科
    常见的如蜈蚣咬伤、蜂蜇伤、毛虫咬伤、水蛭咬伤、蝎蜇伤等。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应积极预防毒虫 咬伤。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韩顺利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肺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514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10月01日 08:3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