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中耳乳突炎

早期的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到后期会扩展到乳突,并发中耳乳突炎,所以往往中耳乳突炎与中耳炎是并存的;中耳乳突炎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十,常见于儿童。
英文名: otomastoiditis
发病部位: 中耳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科  
多发人群: 小儿   青少年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中耳引流术 乳突切开术
并发疾病: 脑疝   面神经炎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中耳乳突炎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急性中耳乳突炎首先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因,所以患者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同时会有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表现,耳内的脓液聚积的越来越多,患者鼓膜穿孔,会出现耳朵流脓等表现,同时耳后乳突表面的皮肤会隆起,有压痛感;慢性中耳乳突炎临床表现有静止期和发作期,静止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发作期则与急性中耳乳突炎的临床表现一样,总体来讲,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会有听力下降,耳闷、耳鸣、鼓膜穿孔等表现,并且鼓室里会有肉芽、胆脂瘤等病理性的改变。

病因

早期的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到后期会扩展到乳突,并发中耳乳突炎,所以往往中耳乳突炎与中耳炎是并存的;以下因素都易引发中耳腔感染,引发中耳乳突炎:第一,中耳腔与鼻咽部是沟通的,所以大部分中耳道的炎症都是来自于上呼吸道的炎症,急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都是导致中耳乳突炎很重要的诱因;第二,生活中一些不良的习惯,如感冒时用力擤鼻涕也会使上呼吸道鼻涕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第三,婴幼儿哺乳期呛奶也易使异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第四,游泳、跳水,会使污水进入耳朵,导致中耳腔的感染;第五,由于外伤将鼓膜打破,会导致细菌感染中耳;第六,全身抵抗力较低的人也易引发感染,导致中耳乳突炎。

检查

首先进行耳镜检查,观察患者耳道是否流脓,是否有鼓膜穿孔,鼓室结构是否有改变;其次进行听力学的检查,检查患者的听力功能;最后进行CT检查,观察患者的耳内细小的病变,CT基本可以确诊中耳乳突炎。

诊断

诊断中耳乳突炎,首要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乳突表面皮肤有充血,有压痛感,外耳后上方的皮肤会隆起;其次进行相关检查:首先进行耳镜检查,观察患者耳道是否流脓,是否有鼓膜穿孔,鼓室结构是否有改变;其次进行听力学的检查,检查患者的听力功能;最后进行CT检查,观察患者的耳内细小的病变,CT基本可以确诊中耳乳突炎;诊断中耳乳突炎之后,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结果可以区分急性中耳乳突炎和慢性中耳乳突炎,急性中耳乳突炎症状较为明显,伴有发烧等表现;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会有长期中耳乳突炎的病史,乳突会有病理改变;诊断中耳乳突炎同时还需要与能引起相似症状的外耳道疖肿进行鉴别。

治疗

急性中耳乳突炎主要是全身的治疗,给予患者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疗程在5到7天,抗生素应用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若患者持续高烧不退,考虑是引流不畅,则需要进行引流;慢性中耳乳突炎首先是预防他的急性发作,发作时需要清理脓液,加强引流,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需要进行乳突切开术进行脓液引流,乳突切开术是在耳后开一个小口,进入鼓窦乳突腔,将乳突内脓液进行引流。

预后

急性中耳乳突炎治疗不彻底,有可能导致慢性中耳乳突炎;治疗中耳乳突炎应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并及时将脓液引流,急性中耳乳突炎经过治疗,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若转为慢性中耳乳突炎往往病情会反复发作。

预防

预防中耳乳突炎主要是预防能够引发中耳炎的诱因:婴幼儿在哺乳时容易呛奶,要求父母在哺乳后将小孩立起,并轻拍背部,可减少呛奶的发生几率;对于青少年来讲,游泳时要防止污水进入耳朵导致感染,应在游泳后将耳内的污水用手拍出;对于一些有不良习惯的人,掏耳朵容易将鼓膜弄破导致感染,所以应避免过度掏耳朵;感冒时应避免用力擤鼻涕,防止鼻腔内的分泌物通过咽鼓管到鼓室里面,从而引发中耳乳突炎。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中耳乳突炎?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预防中耳乳突炎主要是预防能够引发中耳炎的诱因:婴幼儿在哺乳时容易呛奶,要求父母在哺乳后将小孩立起,并轻拍背部,可减少呛奶的发生几率;...对于青少年来讲,游泳时要防止污水进入耳朵导致感染,应在游泳后将耳内的污水用手拍出;对于一些有不良习惯的人,掏耳朵容易将鼓膜弄破导致感染,所以应避免过度掏耳朵;感冒时应避免用力擤鼻涕,防止鼻腔内的分泌物通过咽鼓管到鼓室里面,从而引发中耳乳突炎。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中耳乳突炎  听力下降  化脓性中耳炎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744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1月13日 15:3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