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脑缺血性疾病

脑缺血性疾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导致大脑、小脑或脑干局部或多部位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相应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
别名: 脑缺血  
英文名: brain stem injury
发病部位: 脑部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症状: 突发短暂偏瘫   单眼短暂失明或黑蒙   偏身感觉障碍   眩晕   脑梗死  
多发人群: 老年人   高血压患者   高血脂患者  
治疗手段: 药物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一)颈动脉系统的TIA较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发作较少,但持续时间较久,且易引起完全性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偏盲及昏厥等。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较颈动脉系统TIA多见,且发作次数也多,但时间较短。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及脊髓近端缺血。神经缺损症状,常见为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视物模糊或变形、视野缺损、复视、恶心或呕吐、听力下降、球麻痹、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

病因

1.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生及含有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纤维斑块深层的细胞发生坏死,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表层的纤维帽坏死,破溃形成溃疡。坏死性粥样斑块物质可排入血液而造成栓塞,溃疡处可出血形成血肿,使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使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多数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是综合性的较长过程。 
2.微栓塞 
主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容物及其发生溃疡时的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可散落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这种由纤维素、血小板、白细胞、胆固醇结晶所组成的微栓子,循环血流进入小动脉,可造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微栓子经酶的作用而分解,或因栓塞远端血管缺血扩张,使栓子移向血液末梢,则血供恢复,症状消失。 
3.心脏疾病 
心脏疾病是脑血管病第3位的危险因素。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可能并发的各种心脏损害如心房纤维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左心肥厚、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这些因素通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栓子脱落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危险性,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 
4.血流动力学改变 
急速的头部转动或颈部屈伸,可改变脑血流量而发生头晕,严重的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特别是有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枕骨大孔区畸形、颈动脉窦过敏等情况时更易发生。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的病变可引起盗血综合征,影响脑部血供。 
5.血液成分的改变 
各种影响血氧、血糖、血脂、血蛋白质含量,以及血液粘度和凝固性的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液病理状态,如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异常蛋白质血症、高脂蛋白质血症均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

检查

全脑缺血时双侧颈动脉搏动消失、血压下降,颈部血管超声可发现血流量下降,经颅多普勒超声发现脑内大动脉流速普遍降低或测不到血流信号;局部脑缺血时,脑磁共振或 CT 的血流灌注成像可发现缺血区灌注降低,常规 CT 或磁共振发现梗死灶。 
(1)颈动脉窦按摩; 
(2)心脏 B 超; 
(3)24 小时心电图或实时心电图监测; 
(4)卧立位试验和直立倾斜试验; 
(5)神经系统检查或血液系统检查。 

诊断

1.多有高血压和(或)脑动脉硬化病史,或有颈椎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 
2.起病的急剧性,常突然起病,数秒钟或数分钟内症状达高峰。 
3.病程具有一过性,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为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 
4.发作的反复性,少者发作1~2次,多至数十次或数百次,可自行缓解。 
5.症状的刻板性和可逆性,每次发作的症状、体征基本相同,且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6.无颅内压增高征,多无意识障碍。

治疗

(1)血压监护:平均血压在140(或170/110)mmHg以下,可不用降压药。如果血压偏低,可取头低平卧位数天。如果平均血压低于80(或100/60)mmHg。可采用缓和的升压药,同时要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   
(2)降颅压及减轻脑水肿:有颅内压增高征象者,视病情轻重给予适当的脱水药,如20%甘露醇、10%甘油等。类固醇可用来防止或减轻脑水肿,避免或延缓脑梗死病人发生脑疝而死亡,故多被采用,以地塞米松效果为好,尤其对血压偏低者更适用。低温疗法能降低脑代谢和耗氧量,但易发生其他合并症,故需慎重地应用。   
(3)低分子右旋糖酐:它能使血浆容量增加,使循环血液黏稠度降低,使微循环中血球凝聚及血栓形成的倾向降低。也可用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静脉点滴。
(4)外科治疗的机制:研究表明,颈动脉管腔狭窄<70%时,脑血流(CBF)仍保持不变。可是,当狭窄≥70%,管腔横切面减少90%,即引起显著的CBF减少。由于脑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如脑底动脉环、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交通支、软脑膜动脉间的交通支等,即使脑动脉完全阻塞,可不引起任何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管腔内血栓形成或栓塞是错综复杂的过程,受下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血液成分、血管壁内膜、局部脑血流的特征如流速、漩涡等。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高度狭窄是上述诸因素所促成的血栓所致。因此颈动脉血栓内膜切除能防治脑卒中,不仅由于增加CBF,而且消除了潜在的脑血栓和栓塞的根源。

预后

现代外科治疗脑缺血利用半暗带的神经元耐受缺血的时间(治疗窗),采用各种方法恢复脑血流,挽救濒死的神经细胞。治疗窗的大小取决于缺血时间和有效侧支循环的建立。一般认为,人类的脑缺血治疗窗为缺血发生后3~6h,如侧支循环好,大脑中动脉阻断8h恢复血流,预后仍好。

预防

积极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栓子脱落,注意病因方面的防治。

健康问答

  • 脑缺血性疾病护理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1、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晚餐不要太晚,以清淡为宜。严格限制热量的摄入。 3、忌食动物内脏、蛋...黄、动物脑子、鱼子、鳗鱼、鱿鱼等高胆固醇含量食物,以免加重脑血管内壁的损伤。下拉查看详情

视频患教

视频封面

视频标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视频教程 肖卫忠

视频说明:视频说明: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373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2月12日 17:5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