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慢性结肠炎

引起结肠炎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在于遗传,据统计结肠炎遗传率高达15%;第二方面的原因在于患者本身的抵抗力低;第三方面因由于患者精神压力过大;还有就是不良的生活方式。
别名: 慢性肠炎  
英文名:
发病部位: 结肠、直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多发人群: 中老年人  
治疗手段: 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蠕动
并发疾病: 便秘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腹泻  
黏液便及脓血便,轻者每天3~4次,重者数十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2.腹痛  
轻度患者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涉及全腹痛,排便后缓解的规律。
3.便秘  
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则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4.其他症状  
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

病因

有三方面:第一在于遗传,据统计结肠炎遗传率高达15%;
第二方面的原因在于患者本身的抵抗力低;
第三方面的原因由于患者精神压力过大;还有就是不良的生活方式。

检查

1、血液检查:血红蛋白在轻型病例多正常或轻度下降,中,重型病例有轻或中度下降,甚至重度下降。白细胞计数在活动期可有增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严重或病情持续病例血清白蛋白下降。 
2、X线钡剂灌肠检查:所见x线征主要有:
(1)粘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
(2)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可呈铅管状。重型或暴发型病例一般不宜作钡剂灌肠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3、结肠镜检查:该检查是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应作全结肠及回肠末段检查,直接观察肠粘膜变化,取活组织检查,并确定病变范围。 
4、粪便检查:粪便常规检查肉眼观常有粘液脓血,显微镜检见红细胞和脓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的目的是要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步骤。

诊断

主要根据反复发作腹泻与腹胀,凡有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里急后重伴有黏液血便要怀疑本病。肠镜、病理、钡灌肠有助于诊断。

治疗

结肠炎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结肠炎的治疗主要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是通过药物治疗调节免疫功能,使得结肠炎症状得以缓解,防止复发和引发并发症。严重者根据实际的情况需要进行外科治疗即手术治疗。  
西医治疗:  
(1)抗感染药: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对治疗各部结肠炎,防止并发症有较好疗效。有的引起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肝功能不良。如不见效和有不良反应,可改用甲硝哒唑。新霉素和酞磺噻唑也有效用。 
(2)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可的松和强的松可改进全身状况,使病程缓解,排粪次数减少,复发症状减轻和食欲增加。但也有的病人效果不好,并可使溃疡穿孔,出血和愈合缓慢。 
(3)止泻药:可减少排粪次数,减轻腹痛,常用复方苯乙哌啶、可待因和复方樟脑酊。止泻药物对急性发作的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引起中毒性巨结肠,应慎重使用。也可给镇静药物和解痉药物。 
(4)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每日1次,可改变病的进程,抑制临床表现,但不能改变基础病,常用于静止期减少复发,也可能中毒,应加注意。6硫基嘌呤(6-MP)与激素合用可减轻症状。  
(5)保留灌肠:常用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炎,可减轻症状,促使溃疡愈合。

预后

预后良好,部分病人出现便秘、肠道息肉等并发症。

预防

结肠炎的预防需注意饮食。  
1、要饮食有规律,一日三餐做到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平衡,避免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2、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宜食:健脾食品,山药、扁豆、莲心、百合、红枣。少食冷饮,少食易胀气的食物,如西瓜、哈密瓜、韭菜、洋葱、大蒜、油炸食品、咖啡、碳酸饮料等。  
3、少吃高脂食物,以免因为其难消化加重肠胃负担,例如少吃高脂的快餐。  
4、避免过量饮酒。  
5、每天不要摄入过多纤维食物,可以选择全麦食品,以及柑橘、菠菜、胡萝卜等。  
6、避开过敏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每次吃过某种食物就有类似反应,就要小心是不是对此过敏,可以选择其他食物代替。

健康问答

  • 慢性肠炎传染不?
    医生头像
    严波 副主任医师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 消化内科
    不传染

词条标签

慢性腹泻  腹痛  便秘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严波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7781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8日 10:07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