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别名: 菌痢  
英文名:
发病部位: 肠道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次一20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病因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志贺菌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以分为4个群,痢疾志贺菌(A群)、福氏志贺菌(B群)、鲍氏志贺菌(C群)、宋内志贺菌(D群)。我国主要流行的是福氏志贺菌(B群)和宋内志贺菌(D群)。 志贺菌在体外生存力较强,可在粪便中存活10天,食物以及污染物品上生存1~3周,但是志贺菌对日光照射、煮沸、含氯消毒剂敏感,对广谱抗生素敏感。 志贺菌有较强的致病力,感染剂量只需10~100个细菌。各群志贺菌均能产生内毒素,可引起发热。A群志贺菌还能产生外毒素(志贺菌素,Shiga Toxin),可以导致本病极少见的合并症-溶血尿毒综合症

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升高,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 
2.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
3.血常规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慢性患者可有血红蛋白降低

诊断

一、诊断原则: 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二、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2. 症状/体征
3. 实验室检查: 
① 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 
②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
4. 病例分类: 
① 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急后重症状,难以确定其他原因腹泻者。 
②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1,2和3.1中任何一项,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之腹泻。 
③确诊病例,具备3.2和4.2中任何一项。
急性菌痢者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为慢性菌痢

治疗

1、在我国大多数细菌性痢疾病情轻、病程自限。对于严重病例应该强调抗生素治疗和静脉补液等支持治疗。 
2、抗生素治疗:
对于出现腹痛和脓血便的细菌性痢疾患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对于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营养不良患者亦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
3、补液治疗
尽管细菌性痢疾的腹泻特点是次多量少,但是在儿童尤其是伴有呕吐的患者可以出现血容量不足的表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口服补液盐(ORS)进行补液治疗,ORS已是成品化的处方药。对于脱水症状严重的患者,给予静脉补液治疗。 
4、支持治疗
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转归,尤其对于营养不良患者。坚持喂养(婴儿)、少食多餐、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给予。

预后

1、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细菌性痢疾的病例是轻度和自限性的,慢性带菌者少见。如果不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痢疾的病程可较为延长,并且粪便排菌可以持续4~6周。在发达国家,即使是严重病例的病死率也很低,据估计在美国大约为0.4%。
2、一项回顾性研究估计,全球细菌性痢疾每年的发病率为1.6亿,其中150万报道在发达国家。死亡病例大约为110万,其中62%的死亡病例为5岁以下儿童。所有报告病例中69%为5岁以下儿童。 宋内志贺菌占74%,其次是福氏志贺菌占13.6%,鲍氏志贺菌占1.2%,痢疾志贺菌占0.5%,大部分报告的病例发生在1~9岁的儿童,总的死亡率很低(估计为0.4%)

预防

1、基础卫生设施包括严格的手卫生、避免进食或进饮可能污染的食物和水,通常有助于防止细菌性痢疾的在家庭内的传播和重复感染。
2、加强基础卫生措施,强调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细菌性痢疾的传播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更是如此,应该避免进食污染的食物和饮用污染的水源,强调食物或饮用水应该煮熟或煮沸,或提供瓶装饮用水。细菌性痢疾的疫苗尚在研究阶段。

健康问答

  • 细菌性痢疾会传染吗?
    医生头像
    陈添 副主任医师 乐清市人民医院 - 内分泌内科
    是的,细菌性痢疾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词条标签

腹泻  痢疾  消化内科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陈添

乐清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发热 腹泻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4615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1月29日 15:1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