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类固醇肌病

类固醇肌病也称为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 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皮质类固醇激素增多引起的以四肢近端肌力减退、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肌病。
别名: 类固醇性肌病   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   corticosteroid polymyopath   类甾醇肌病  
英文名: steroid myopathy
发病部位: 肌肉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症状: 肌肉萎缩   肌无力   肌痛   呼吸困难   腱反射消失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其他肌病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类固醇肌病易感人群主要为老年人、肿瘤患者和激素治疗前存在营养不良、长期活动差、卧床及负氮平衡患者。多在脓毒血症、恶病质、饥饿、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胰岛素缺乏等病理情况时发生,患者以肌肉萎缩为重要临床特征,根据患者起病情况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
1.急性类固醇肌病:也被称为急性四肢瘫痪性肌病、重病性肌病、或重症监护性肌病。根据肌肉病理的不同,又可将之分为急性坏死性肌病和肌浆球蛋白缺失性肌病。主要发生于重症监护下的危重病人,尤多见于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持续性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症监护患者。起病急避,可广泛累及四肢肌群及呼吸肌,表现为严重的全身性肌无力和呼吸困难。肢体肌力往往降至l-O级,键反射减弱甚至消失,不累及感觉系统。
2.慢性类固醇肌病:相对多见,多发生于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者。起病隐匿,常见患者肢体无力,下肢重于上肢,以四肢近端受累为主,通常髂腰肌早期受累且症状严重。同时伴有库欣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如满月脸、糖尿病、骨质疏松等)。

病因

(一)病因:类固醇肌病是因广泛应用皮质类固醇引起的一类肌肉病变。
(二)发病机制
1.急性类固醇肌病:具体机制不清楚,其病理特征是选择性的粗肌丝缺失。有学者研究发现在短期内单独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后可以出现横纹肌溶解,提示糖皮质激素能够导致肌膜的损害。
2.慢性类固醇肌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糖皮质激素的抗合成代谢作用:
①糖皮质激素可破坏氨基酸平衡,阻碍氨基酸向肌细胞内转运而抑制蛋白合成;
②糖皮质激素通过降低翻译起始因子(eIF)水平,干扰mRNA翻译,阻碍Ⅱ型肌纤维蛋白合成;
③糖皮质激素可以下调肌细胞表达的胰岛素生长因子,从而阻碍肌卫星细胞向肌纤维分化;
④糖皮质激素水平增高损伤垂体一性腺轴功能,导致睾酮水平的相对减少,使雄激素受体在肌细胞的表达下调,使肌肉蛋白的合成下降;
⑤糖皮质激素可造成Myostatin肌肉抑制素表达上调,Myogenin肌细胞生成素表达下调,从而抑制肌肉蛋白的合成和肌细胞的生成。
(2)糖皮质激素的促进肌肉蛋白分解代谢作用:主要通过4条途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溶酶体系统、钙依赖蛋白酶系统及碱性肌原纤维蛋白酶途径)激活骨骼肌蛋白水解途径的活化作用,其中以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及碱性肌原纤维蛋白酶途径最为敏感。
(3)线粒体功能异常:类固醇肌病患者线粒体的钙负荷、氧化能力和膜电位受损。肌细胞由于长期暴露于糖皮质激素导致线粒体基因表达损伤和钙、细胞色素c的释放,从而使细胞功能降低。
(4)肌膜兴奋性的改变:类固醇肌病时可出现肌膜渗透性的改变。Rich等实验研究通过肌纤维动作电位、刺激频率及波幅的监测,可以观察到肌膜兴奋性的下降,考虑可能与电压依赖性Na通道的失活致膜电位的改变有关。
(5)局部因素生长因子能在局部发挥调控肌发育作用,糖皮质激素通过影响生长因子产生从而诱发肌肉萎缩。

检查

1.肌电图: 不同的肌病类型其肌电图表现各有不同。慢性类固醇肌病表现为低波幅和短时程的运动单位波;急性坏死性肌病主要是潜伏期短的低波幅、短时程多相运动单位波,伴大量异常自发电活动;急性肌浆球蛋白缺失性肌病以正常形态的运动单位波为主,伴多少不等的低波幅、短时程多相运动单位波,自发活动少见。
2.尿肌酸:明显升高。往往先于临床肌病症状出现,且与肌无力程度成正比,可用于监测肌病的发展
3.血清中肌酸激酶(CK)活力及尿中肌酸水平:急性类固醇肌病中CK多显著增高;慢性类固醇肌病患者血清中CK多无显著变化,而尿中肌酸水平则可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增高。
4.肌肉活检:急性类固醇肌病主要为I、Ⅱ型肌纤维弥漫性损害,而慢性类固醇肌病主要为Ⅱ型肌纤维选择性萎缩。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Ⅱ型纤维选择性萎缩,以ⅡB型纤维萎缩最为突出,部分纤维呈“小角化”改变。

诊断

目前类固醇肌病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1)急性类固醇肌病:急起四肢近端无力,实验室检查发现血CK明显增高,肌肉压痛,肌电图见大量异常自发电活动,肌活检见大量坏死肌纤维,排除中毒性肌病等方可诊断。
(2)慢性类固醇肌病:主要结合患者有内源性皮质醇增多病史或应用类固醇激素用药史,缓慢出现四肢近端肌无力,血清CK正常或轻度异常,尿肌酸明显增高,常规肌电图正常或呈轻度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提示选择性2型纤维萎缩。诊断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肌无力最常出现在肢体近端,但并不局限于此,肢体远端、呼吸肌均可受累。
②在实验室指标中,尿肌酸较敏感,可用于监测肌病的发生、发展;肌电图和肌活检示肌源性改变,对临床分型有参考价值;血清肌酶可作为诊断参数。
③中断激素治疗可使症状改善。
鉴别诊断:
1.应与脑与脊髓病变导致的肌无力、肌萎缩等症状体征鉴别特别是在脑部疾病危象后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时。详细询问病史结合CTMRI检查等,鉴别不难。 
2.注意与其他类型骨骼肌疾病相鉴别。

治疗

类固醇肌病在停药后通常是可逆的。慢性型一般在数周至数月恢复;急性型则往往超过六个月,且肌力恢复不完全。
1.部分使用氟化皮质类固醇的患者在换用非氟化皮质类固醇后,肌病症状可有改善。
2.外源性的类固醇肌病患者的治疗包括: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剂量、隔日给药、更换非氟甾体类固醇激素。
3.一些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如举重、踏车和行走等重复性的耐力活动可部分防止激素引起的肌萎缩和无力。
4.已有数例报道称,急性类固醇肌病患者于发病早期开始康复训练,结果得到良好的恢复。但目前尚无特异的康复训练疗程可供临床实际操作。

预后


由内源性皮质醇增多所致肌无力及萎缩患者,通过治疗原发病,其肌无力及萎缩症状多可完全逆转。在慢性类固醇肌病患者,中断激素治疗或更换激素类型,症状多可完全消失;急性类固醇肌病,特别是一部分危重病例,通过积极中断激素治疗,加强支持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遗留一定后遗症。

预防

预防本病主要是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时候,注意谨遵医嘱,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目前研究发现男性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能部分对抗类固醇的促蛋白分解作用,可用于预防类固醇肌病的发生。

健康问答

  • 类固醇肌病应该如何护理?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041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8月04日 11:0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