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锰中毒

锰的接触范围广,从锰矿开采、冶炼钢铁、高锰酸钾制造、 焊条使用和农业锰肥料使用等过程中都会接触到,锰中毒可引起神经、呼吸等多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临床分为急性锰中毒和慢性锰中毒。
英文名:
发病部位: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就诊科室: 急诊科  
症状: 口腔黏膜糜烂   呕吐   腹痛   咽痛   咳嗽   头痛   震颤   肢体无力  
多发人群: 从事相关工作的人  
治疗手段: 内科治疗
并发疾病: 便血   其他休克   精神错乱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的氯化锰和硼酸锰尘,可出现呼 吸道刺激症状,严重时有激动、幻觉和妄想等精神失常、呼吸困 难等。吸人大量氧化锰烟雾.除有呼吸道刺激症状外,并有“金 属烟热”(寒战和高热)发生。口服1%以上浓度的高锰酸钾溶 液,引起口腔、咽喉及胃肠道黏膜糜烂、坏死.出现口、咽、胃和 腹部疼痛,以及呕吐、便血及休克等。
2、慢性中毒 :职业性锰中毒为慢性中毒.一般接触锰的 烟、尘约5年左右后发病,已知最短发病期为42 天,最长达20 年以上。发病早期可有头昏、头痛、纳差、记忆力减退、睡眠障 碍等神经症症状;肢体无力,腓肠肌痉挛疼痛;多汗、心悸等自 主神经功能紊乱。病情加重时有情绪淡漠、忧郁、易激动、健谈 等改变;手指震颤及肌张力增高。重度中毒时出现典型的帕金 森综合征,或有不自主的笑和哭、强迫行为、幻觉等中毒性精神 病表现。亦可伴小脑或锥体束损害。脑神经及感觉障碍少见。

病因

锰主要由呼吸道进人体内,消化道吸收慢而不完全,皮肤 吸收极微。锰进入机体后很快自血液分布到全身,主要蓄积在 线粒体较多的肝、胰、心、脑等组织细胞中.骨骼、肌肉或毛发、 指甲等中亦含锰。肝为主要储存之处。锰在体内长时间蓄积 后脑中含量可增加甚至多于肝储存量,在豆状核和小脑中蓄量 较多。发病机制不明,仍在探讨中。

检查

1.毛发、血、尿锰、粪锰测定值超标。尿17一酮类固醇、高香草酸含量减少,血 铜、铁、镁减少等。
2.患者的脑电图检查有a波指数降低和β指数增高等改变。 头颅CT有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或脑白质脱髓鞘等变化。
早期肌电图检查有运动纤维传导和(或)感觉纤维传导减慢。

诊断

1、病史:有明确的锰接触史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空气中锰烟浓度超标。 
2、临床表现:有发热、头晕、头痛、震颤等全身症状。
3、急性中毒:误服者可出现口腔黏膜糜烂、恶心、呕吐、腹 痛、便血,甚至休克;吸人者可有咽痛、咳嗽、气急并骤发寒战和  、高热(金属烟热)。
4、慢性中毒:以锥体外系统损害为主。早期有头晕、头痛、多 汗、心悸等,随后有肌张力增高、手指震颤、腱反射亢进和情绪不  、稳定。后期可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和静止性震颤、言语障碍、步态 、困难、强迫观念等精神症状。
5、实验室检查:血、尿锰、粪锰测定值超标。
6.鉴别诊断:急性中毒诊断比较容易。慢性锰中毒应与肝豆状核变性、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等鉴别。

治疗

1、急性中毒 :吸入中毒应立即脱离接触,作对症处理。口服高锰酸钾中毒者可用温水洗胃及口服牛奶等。
2、慢性中毒:用金属络合剂依地酸钠钙、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三钠钙(促排灵)及二巯丁二钠等方法作驱锰治疗,对轻症早期患者有效,对重症疗效差。20世纪90年代后有人用对氨基水杨酸钠6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周内连续用药3~4 天为1个疗程,4~5个疗程后症状有改善,该驱锰作用环节尚欠清楚。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同帕金森病。

预后

急性者如及时处理,轻症者一般预后好,但也可因喉头水肿、休克等致命。慢性者主要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能早期发现,短期内可恢复正常,如病变进入晚期,即使脱离工作环境,病情仍可进展,不易恢复。

预防

主要预防措施为:改善生产环境,局部吸风;改革生产设备 和工艺,用自动电焊代替手工电焊,尽量采用无锰焊条;个人使 用防毒口罩。从业者定期体检。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职业性锰中毒?
    医生头像
    韩顺利 副主任医师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 肺科
    从业前行体检,有心、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应列为禁忌。改善生产环境,局部吸风;改革生产设备 和工艺,用自动电焊代替手工电焊,尽...量采用无锰焊条;个人使 用防毒口罩等。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韩顺利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肺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704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7月21日 12:0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