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绞痛经典三联征是:饭后腹痛、恐食症和晚期消瘦。
1.腹痛:
为绝大多数患者就医的首要症状。疼痛部位可在上腹、中上腹、脐周乃至全腹。疼痛性质不一,有时仅有腹部胀满不适,但多为持续性钝痛和痉挛性绞痛,偶为剧烈性绞痛,疼痛可以从上腹向后背放射。最常发生在餐后10-30min,症状逐渐加重,达到高峰,然后经过1-3h缓慢减轻、消失。最初疼痛仅发生在饱餐后,但随着病情进展,少量进食即可发作,且症状进行性加重,发作日益频繁、持续时间逐渐延长。疼痛在餐后发作可能因为:在慢性内脏缺血基础上,饭后肠道需要更多的血液以维持消化功能,使肠缺血更加重;餐后不能提供足够血流量,以满足小肠平滑肌代谢增加的需要;食物机械性刺激,肠蠕动加快,使已处于缺血状态的肠管,发生痉挛和缺血加重;有学者提出,在进食后15-30min即可出现腹痛,而此时食物尚在胃内,并未增加肠道负荷,故认为食物进人胃后胃血流增加,而供应内脏血流量是固定的,所以供应肠道血液被窃取而向胃分流,从而加重肠缺血,引起腹痛。故有人称此现象为窃血现象。应注意的是,少数缺血性肠绞痛可进展为急性内脏坏死。估计25%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在数周或数月后可发生栓塞而出现急性肠坏死。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本病,有助于预防危及生命的肠梗死。
2.消瘦、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
随着血管阻塞的进展,因餐后腹痛,患者惧怕进食(恐食症),限制进食量,久之渐渐出现消瘦、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消瘦程度与腹痛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平行。一般减轻体重9-lOkg,常被疑有腹部恶性肿瘤。此外,内脏缺血导致吸收不良也是消瘦的原因。
3.其他症状:
25%-30%的患者出现腹泻,病初可因肠蠕动加快而出现腹泻;病重者因肠道灌注不足;少数有广泛小肠粘膜损伤者,可发生暂时性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而出现脂肪泻和营养不良。腹泻轻重不一,次数不等,可为糊状便,淡黄色或灰白色稀水样便,表面常漂浮油脂层。重者伴贫血、乏力、低蛋白血症和水肿。此外,本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和便秘交替等症状。查体无特殊异常,晚期可呈慢性病容,重度消瘦,腹部柔软,无压痛,60%-80%患者上腹部可听到腹主动脉收缩期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