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心肌梗死(AMl) 其发生机制有:
①共同病理基础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等;
②AMI常于左室前壁发生,该区受左侧颈交感神经支配,可反射性引起血管运动中枢及大脑皮层血管痉挛,造成脑缺血、水肿及血管周围小出血等,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
③AMI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时,心输出量明显下降,血流缓慢及附壁血栓等易导致脑梗死。87%脑梗死发生于AMI后4~20天。AMI致脑症状,Alpers分为五型:
①晕厥型:可无心前区疼痛;
②偏瘫型:可同时或AMI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心电图多示前、侧壁AMI;
③高血压危象型:可无心前区疼痛:
④脑干型:心电图多示广泛前壁AMI;
⑤大脑型:突发头痛、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及谵妄状态。国内报道一般年龄AMI并发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3%,一周之内最高。尸检证实,AMI时脑实质与脑血管无器质性损害
2)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并心房纤颤是脑栓塞的最主要原因。心房壁尤其心耳外肌肉几乎无收缩,血流迟缓,易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随颈内动脉入脑,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栓塞最多。在心源性栓塞中,67.1%患者为心房纤颤,可见心房纤颤是许多患者尤其75岁以上老年人卒中的致病根源。与非心房纤颤患者脑栓塞相比,心房纤颤引起的脑卒中更严重。
3)细菌性心内膜炎 约1/3患者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瓣膜上细菌性赘生物脱落入体循环引起脑栓塞,常为多发性,往往引起栓塞性脑炎、脑脓肿、脑膜炎、细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等。临床上有时脑症状为细菌性心内膜炎首发症状。
4)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主要发生于癌症及许多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又名消耗性心内膜炎,瓣膜上赘生物不含细菌,由血小板、白细胞及纤维蛋白和瓣膜本身变性的胶原等组成,其碎片脱落可致脑栓塞,亦常为多发性。
5)心律失常 病窦综合征可有失神、眩晕发作;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致Adams-Strokes综合征(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致一过性意识障碍、抽搐和局灶性神经症等。
6)心肌病 多为扩张型心肌病所引起。血栓样物质堆积在左、右心室顶点心肉柱上,另心肌病易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房纤颤,致血栓样物质脱落引起脑栓塞。缺血性脑卒中,尤其青年患者,找不到病因,无动脉粥样硬化及瓣膜损害,亦无心律失常者,应注意是否有心肌病。
7)心房粘液瘤 约25%发生脑栓塞。心房粘液瘤好发于左房侧房间隔卵圆窝区,当阻塞二尖瓣口时引起晕厥。瘤的碎片或瘤表面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