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治疗方法进展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1.血运重建:介入治疗、冠脉搭桥、血管再生。
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早期研究的结果提示,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PCI的手术相关并发症高于心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恢复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的预后,但如果已完全纤维化的心肌,即使恢复血流对心功能的改善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因此,仍要系统评价存活心肌的情况,预测冠脉重建的收益如何。
②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CABG对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能提高晚期存活率,但是否所有的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都能受益于此,目前缺乏更具有说服力的试验结果。不过,从该病的病理学角度来看,存活心肌的多少将最大限度的决定CABG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从多角度评价存活心肌,并将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予以分层,筛选出合适的患者,给予恰当的血管重建治疗。
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性血管生成:
基因治疗的途径之一是直接刺激心肌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为缺血心肌提供重要的血流来源,即所谓的“分子搭桥”。目前已明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延长血管内皮细胞的寿命,诱导毛细血管管腔的形成,增加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达到增加缺血部位血流灌注的目的,为冠状动脉纤细或弥漫性病变不适于CABG或PTCA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替代治疗。不过,促进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如果发生细胞增殖,可导致斑块增长。有动物试验报告发现血管生长因子可引起肿瘤样血管瘤。
2.心肌再生:
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
①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
一些实验证实,在心肌组织的微环境下,骨骼肌成肌细胞可以增殖分化成具有骨骼肌和心肌特点的肌细胞。如具有较强的耐疲劳性、耐缺血性,再次受损时有较强的再生修复能力,并且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和无伦理问题,是一种较理想的细胞治疗方法。其安全性、远期效果如何还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因此,还不能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中。
②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指直接用分离出来的细胞或体外纯化、培养和增殖后的细胞,移植到缺血坏死区域,通过新生的肌肉细胞替代纤维组织,从而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为心肌梗死和严重心衰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治疗方法。
3.改善心功能:药物治疗、左室减容术、房室瓣成形或置换术、聚质网心室包绕术,心脏再同步化。
①药物治疗:
早期积极的内科治疗能推迟心衰的发生和发展,应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冠状动脉硬化、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尽早识别冠心病并积极地治疗心绞痛。一旦发生心衰,除给予基本的缓解心衰症状的治疗手段外,还应千方百计地寻求阻断促进心衰发生的各种因素。常用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
②心室减容术:
心室减容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的方法。
③聚质网心室包绕术:
有研究者提出, 应用特制聚质网约束心室对有心衰的手术病例可作为一种附加手段, 其长期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评价。
④心脏再同步治疗 ( CRT ):
CRT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4.心肌能量代谢改善
代谢治疗的目标是提高氧的利用效率。曲美他嗪(TMZ)是3-KAT抑制剂,可以抑制游离脂肪酸的氧化,提高心肌细胞的能量产生,改善心功能,可能对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5.终末期的心脏移植
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晚期,尽管采用各种治疗措施,但由于存活心肌的数量太少,不足以维持基础活动时的心功能,常常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针对部分患者开展心脏移植成为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终末期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这种治疗手段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心脏供体缺乏、费用昂贵、机会性感染、排斥反应、移植心脏冠心病等。所以,心脏移植并不能作为一种常规或普及的治疗方法,况且分子心血管病学的不断发展,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心脏移植,成为更加有效的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