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受染可有数周到6个月的潜伏期,大多数受染的婴儿表现为亚临床过程。
新生儿出生时多无症状,常在1~6个月间有慢性抗原血症及转氨酶的持续性轻度增高。有时仅在6~12个月时检出HBsAg的抗体。
部分病例出现临床症状如黄疸、发热、肝大、粪色变浅、纳差。实验室检查出现轻度肝功异常或仅有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者增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而后恢复或呈慢性肝炎的经过。
少数病例呈暴发型经过,黄疸出现后迅速加重。短期内发展到肝昏迷、出血等肝功能衰竭症状,死亡快,预后差。如能存活还可望肝组织恢复正常。
实验室辅助诊断为诊断本病最重要的依据。除血清酶及胆红素增高外应进行HB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
血清HBsAg阳性示HBV现正在感染。
HBsAg阳性比肝脏受损指标更早出现。
抗HBeAg阳性示已感染。
HBeAg阳性见于HBV复制括跃时。
1.病史及临床表现在乙肝的高发地区,孕母为HBsHg和/或HBeAg阳性者的婴儿和(或)出生后有食欲欠佳、发热、黄疸、肝大等表现时直考虑到此症。
2.实验室辅助诊断为诊断本病最重要的依据。除血清酶及胆红素增高外应进行HB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血清HBsAg阳性示HBV现正在感染。HBsAg阳性比肝脏受损指标更早出现。抗HBeAg用性示已感染。HBeAg阳性见于HBV复制括跃时。新生儿乙型肝炎无特效治疗方法。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必要时使用激素。可试用干扰索、干扰素诱导剂、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等激活免疫功能的药物,部分病例有效。近年来。核酸疫苗(HBVDNA疫苗)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它能刺激宿主淋巴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增加,有利于清除病毒,故有望发展成HBV的治疗性疫苗。
阻断母婴传播是减少及最终消灭,HBsAg慢性携带的关键措施。
1、应向HBV阳性的育龄妇女宣传有关防止病毒传染给婴儿的知识。孕期应常规检查夫妇双方HBV感染。对HBV感染的孕妇,设专床分娩,器械及用具需严格消毒。胎儿分娩后应首先清洗身上的母血和羊水,有条件时隔离新生儿至少4周。有研究认为,对无症状携带HBsAg的孕妇,可采取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作为补救措施,分娩前3个月每月肌注HBIG200IU,共3次。此为IgG型抗体,可经胎盘传递给胎儿,预防HBV宫内感染。关于HBsAg阳性携带者的母乳喂养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有乳头病损的母亲,尤其HBeAg也是阳性者不宜哺乳,对所生婴儿及时进行免疫预防。也有认为经免疫预防的婴儿可以喂养母乳。
2、被动免疫
采用HBIG。HBIG是特异性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中和体内的病毒。HBsAg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应注射HBIG,可使婴儿乙肝病毒携带率大幅度下降。其方法为出生数小时内肌注1次。以后可于2月、4月或3月、6月各肌注一次,100IU/次。随访观察表明,HBIG三次注射和出生时仅一次注射的保护效果相似。我国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新生儿保护率约为61.2%。
3.主动免疫
乙肝疫苗的应用。HBsAg阳性合并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如不采取特殊预防措施,80%~96%的小儿在出生后3~6个月可成为HBsAg阳性。我国于1992年已将乙肝疫苗接种列人国家计划免疫的内容之一。采用的方法是:
①HBsAg阴性母亲的婴儿于生后24小时内、1月和6月各注射一次乙肝疫苗。
②对HBsAg阳性或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应于生后尽早使用乙肝疫苗,最好在12小时内及1月和6月各注射一次疫苗。1998年我国卫生部巳下令停止生产血源性乙肝疫苗。目前采用基因工程酵母菌表达疫苗每次5μg。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为宜。如仅用疫苗注射其保护率约70%左右。由于HBIG对疫苗效果无明显干扰,故乙肝疫苗与HBIG可联合应用。联合注射的方法可使95%HBV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得到保护。
目前推荐使用的方法如下:
①HBIG100IU生后6小时内肌注;
②乙肝疫苗5μg生后12小时内另侧肌内注射。此后1月和6月时再各注射一次。这种方法可使85%~93%婴儿得到保护,在1,2岁内乙肝表面抗体滴度仍高。HBsAb能持续3~5年,故3~5年进行一剂乙肝疫苗加强接种,对防止儿童HBV水平传播是有意义的。免疫后6个月血HBsAg阳性示免疫失败,如15个月仍阳性示婴儿为一慢性携带者。如15个月时HBsAg阴性,HBsAb阳性示婴儿得到保护。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