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阿米巴病

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性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经口感染,以肠阿米巴为多见,侵犯肝脏可形成阿米巴肝脓肿。本文重点描述肠阿米巴病。
英文名: amebiasis
发病部位: 消化道  
就诊科室: 感染科  
症状: 腹痛   高热   黏液浓血便   粪便有腥臭味  
多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药物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阿米巴肠病潜伏期长短不一,自1到2周至数月以上不等,虽然患者早已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感染,但可共栖生存,当宿主抵抗力减弱以及肠道内感染时,临床上才出现症状,不同类型的阿米巴肠病,也会有不同表现:
1、无症状型:患者虽然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而阿米巴原虫仅作共栖存在,约有90%以上的人不产生症状而成为包囊携带者,在适当条件下才可侵袭组织,引起病变,出现症状;
2、急性非典型:发病较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腹部不适,腹泻或低烧表现;
3、急性典型:起病较缓慢,可有明显腹痛、大便次数逐渐增加,有黏液脓血便并伴有腥臭味,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可有升高,粪便中可查到滋养体;
4、急性暴发型:起病急剧,全身营养状况差,重病面容,腹痛,大便为脓血便,有恶臭,有不同程度的衰竭现象,抢救不及时易并发肠出血、穿孔、腹膜炎;
5、慢性迁延型:通常为急性感染的延续,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病程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愈,在间歇期间,可以健康如常,大便可查到滋养体或包囊。

病因

由于阿米巴肠病是传染性疾病,所以其发病需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条件:
1、传染源:阿米巴肠病的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健康的带虫者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①包囊污染水源可造成该地区的暴发流行;
②在以粪便作肥料,未洗净和未煮熟的蔬菜也是重要的传播因素;
③包囊污染手指、食物或用具而传播;
④蝇类及蟑螂都可接触粪便,将包囊污染食物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
3、易感人群:旅游者、流动人口、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14岁以下的小孩和50岁以上的人群;此外,阿米巴肠病的诱发因素有暴饮暴食、感冒受凉、过度劳累者以及同性恋人群。

检查

1、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粪便检查或阿米巴培养看是否有阿米巴原虫;
2、免疫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法敏感性强,特异性高,可辅助病原学检查提供参考依据;
3、血常规检查,如果患者出现贫血或合并感染症状,白细胞会增高,若发现包囊或滋养体,血象也会增高;
4、影像学检查,阿米巴肠病在一定条件下,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和其他部位,形成溃疡和脓肿,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是否存在病变;
5、内镜检查,可发现肠内溃疡是否有炎性病变。

诊断

阿米巴肠病的诊断可通过病史、症状初步判断,但由于阿米巴肠病存在潜伏期,免疫力较好的患者90%没有症状,如果免疫力低下或合并感染则会出现明显腹痛、高热、黏液浓血便、粪便有腥臭味等症状,病原学检查是诊断阿米巴肠病的金标准,此外,阿米巴肠病还需和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相鉴别。

治疗

阿米巴肠病的治疗主要为杀虫治疗,其常用药物有甲硝唑、甲硝磺酰咪唑、吐根碱类药、卤化喹啉类药,其特点是甲硝唑、甲硝磺酰咪唑可单独应用,吐根碱类药和卤化喹啉类药一般联合运用,另外,一些中药,如白头翁、败酱草也具有一定作用;此外,阿米巴肠病的常用药如甲硝唑的基本疗程是一次0.5g,一日三次,两到四周为一疗程,监控时间为六个月。

预后

阿米巴肠病由于病因较明确,杀虫治疗效果较好,规范治疗可以完全治愈,但不等于终身免疫,如果再次感染可以再次发病,如果患者是慢性迁延造成的则属于复发;复发和再发的治疗是一样的,都是在杀虫治疗的同时根据症状表现对症治疗。

预防

阿米巴肠病的预防首先要控制携带传染源的患者,如果患者通过检查,发现大便有包囊应及时治疗;家人的预防是注意饮食卫生,如使用消毒碗柜、瓜果应洗净后吃、不吃生冷蔬菜、日常饮水须煮沸等,还应注意手卫生,家庭环境注意灭蝇灭蟑等。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阿米巴肠病?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阿米巴肠病的预防首先要控制携带传染源的患者,如果患者通过检查,发现大便有包囊应及时治疗;家人的预防是注意饮食卫生,如使用消毒碗柜、瓜...果应洗净后吃、不吃生冷蔬菜、日常饮水须煮沸等,还应注意手卫生,家庭环境注意灭蝇灭蟑等。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阿米巴病  肠阿米巴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腹痛 高热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744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7日 16:36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