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单纯疱疹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若病变主要累及脑膜,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若病变主要影响大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
别名: 单纯性疱疹脑炎   单纯疱疹脑炎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英文名: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
发病部位: 脑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症状: 头痛   呕吐   发热   肌痛   嗜睡   腹痛   失语   共济失调   偏盲   脑膜刺激征   昏睡  
多发人群: 成人  
治疗手段: 抗病毒药物治疗 免疫治疗 全身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前驱症状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头痛、头晕、咽痛、肌痛、腹痛、腹泻、乏力、嗜睡等。多为急性起病,少数表现为亚急性、慢性或复发病例,约1/4患者有口唇、面颊及其他皮肤黏膜移性区疱疹史,多数起病不久就有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0℃~41℃。本病病程长短不一,可持续数日到数月不等。 
2.精神症状,早期以精神症状突出,发生率约69%~85%,多为人格改变,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言语减少、不连贯、答非所问,烦躁不安,接触不良,易激惹,幻听、幻视、欣快和虚构、瞻妄等,这些可能与颞叶和边缘系统受损有关,部分患者可因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而就诊于精神科。

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的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是嗜神经的DNA病毒,四周包以立体对称的蛋白质衣壳,外围再包以类脂质的囊膜,病毒直径约150~200mn,在电镜下呈长方形。单纯疱疹病毒分为两个抗原亚型,即I型和II型,近90%的单纯疱疹病毒是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引起,只有6%~15%系由单纯疱疹病毒-II型引起。单纯疱疹病毒-I经呼吸道或唾液接触传染。

检查

1.血常规:周围血白细胞数增高,可达10×109/L以上,早期出现轻度中性粒细胞增多, 
2.血沉增快。 
3.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压力增高,脑脊液细胞数正常或轻、中度升高,一般在(10~100)×106/L,也可多达10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早期也可以异形核增多为主,部分患者可见到较多的红细胞,(50~500)×106/L,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低于1.0g/L,糖和氯化物正常,检出红细胞或脑脊液黄变提示有出血性坏死。    
4.脑电图:脑电图检查可见α波节律消失,弥漫性高幅慢波背景上的局灶性尖波,多见单侧或双侧颞、额叶异常,以颞叶为中心的周期性同步放电(2~3Hz)最具诊断价值。 
5.头颅CT:可正常,也可见一侧或双侧颞叶、海马及边缘系统局灶性低密度区,若其中出现点状高密度提示有出血性坏死,更支持诊断。严重者可有脑室受压、中线移位等占位效应。在早期MRI T2加权像可见到颞叶中、下部,向上延伸岛叶及额叶底面有周边清晰的高密度区。MRI优于CT,尤其可发现早期病灶。 
6.脑组织活检:发现神经细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或电镜下发现单纯疱疹病毒颗粒可以确诊。亦可以用脑组织标本作PCR、原位杂交等检查病毒核酸或进行病毒分离与培养。

诊断

临床诊断依据: 
1) 口唇或生殖器疱疹史,或本次发病有皮肤、粘膜疱疹;    
2) 发热、明显的精神行为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早期出现的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 脑脊液红、白细胞数增多(WBC≥5×106/L),糖和氯化物正常;    
4) 脑电图以颞、额区损害为主的脑弥漫性异常;   
5) 头颅CT或MRI发现颞叶局灶性出血性脑软化灶;    
6) 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可间接支持诊断。 
确诊尚需如下检查 :   
1) 脑脊液中发现单纯疱疹病毒抗原或抗体;    
2) 脑组织活检或病理发现组织细胞核内包涵体,或原位杂交发现单纯疱疹病毒核酸;   
3) 脑脊液的PCR检测发现该病毒DNA;    
4) 脑组织或脑脊液标本单纯疱疹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   
5) PCR检查脑脊液中其他病毒,以除外其他病毒所致的脑炎。

治疗

1.抗病毒化学药物治疗 :   
1)阿昔洛韦第二代抗病毒药物,系鸟嘌呤的衍生物,通过抑制DNA多聚酶的作用,抑制病毒DNA复制,进而导致病毒结构蛋白合成受阻,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具有很强的抗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由于其对造血系统和肝脏的毒性作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血细胞分析。另外的主要副作用是短暂性肾功能不全,通常由于化合物在肾脏实质内形成结晶所致,故建议静脉滴注宜缓慢进行,每次在1小时以上,同时注意补液,嘱患者多饮水,可有效预防其发生。    
2)更昔洛韦抗单纯疱疹病毒的疗效是阿昔洛韦的25~100倍,具有更广谱的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和更低的副作用。用量是5~10mg/kg/日,静脉滴注,疗程10~14天。 
2.免疫抑制剂治疗 :   
1)干扰素及其诱生剂: 干扰素是细胞经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组高活性糖蛋白,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而对宿主细胞损害极小,60×106IU/日,连续肌肉注射30天;聚肌胞可使人体产生足量的内源性干扰素。    
2)转移因子 :可使正常淋巴细胞致敏而转化为免疫淋巴细胞,皮下进行注射,1~2次/周,每次1支。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病情危重、头颅CT有出血性坏死灶及脑脊液红细胞和白细胞明显增多者可酌情使用。 
3.全身支持治疗:对重症及昏迷患者至关重要,注意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的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加强生活护理,预防褥疮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4.对症治疗:包括对高热的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抗惊厥、镇静、脱水降颅压等。

预后

本病若不治疗,大约70%~80%的患者是致命的,并且急性发病存活者常遗留严重的后遗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病死率的关键。

预防

平日需要加强体质锻炼,注意营养均衡,注意休息,可有效防止本病发病。

健康问答

  •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平日需要注意什么?
    医生头像
    宫雪 医师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 内科
    注意安静;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质、维生素饮食;昏迷病人要鼻饲流质饮食,预防褥疮;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低流量吸氧...。积极进行康复治疗,预防后遗症发生。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宫雪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419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3月05日 15:47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