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病程大多较短。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发生流行或大流行。
别名: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轮状病毒所致胃肠炎   rotavirus infection  
英文名: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发病部位: 消化道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多发人群: 婴幼儿   成年人  
治疗手段: 一般治疗
并发疾病: 肠套叠   未特指的胃肠出血   脑炎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潜伏期通常为2~3天,最短数小时,最长可达1周。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d,重者超过20次/d。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可有全身乏力、酸痛、头晕、头痛等症状。

病因

本病主要经粪 -口或口 -口传播 ,亦可通过水源传播或呼吸道传播 ,成人轮状病毒性肠炎常呈水型暴发流行。由于轮状病毒在环境中比较稳定 ,不易自然灭亡 ,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

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少数略为增多,细胞分类中可有淋巴细胞增加。
2.粪便检查:外观为黄色水样稀便,无黏液脓血,镜检多无异常。  
3..粪便中病毒、病毒抗原检测电子显微镜检测粪便中的病毒:电子显微镜通过典型形态的观察作出特异性诊断,其阳性率可达90%。本法快速准确,但设备昂贵,操作要求高,故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4.病毒特异性抗原的检测:许多免疫学方法可用于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如酶免疫测定(EIA)、补体结合试验(CF)、免疫荧光(IF)方法等。其中EIA法特异性、敏感性最高,且操作简便。  
5..粪便中病毒核酸的检测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核酸杂交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其中核酸杂交法特异性较高,PCR法敏感性较高,多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6..轮状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采用EI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抗体效价呈4倍增高,则具有诊断意义。

诊断

医生可根据患者大便性状、粪便镜检、发病年龄及流行季节估计最可能的病原,水样便、小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的可能性最大。国内外对轮状病毒肠炎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常用的免疫方法有电镜法、放免法、酶标法、荧光法、对流免疫电泳法,乳胶凝集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等。一般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本病多为病情轻,病程短,呈自限性,故多可在门诊接受治疗。以饮食疗法和液体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对于腹泻,可用口服口服补液盐溶液配方纠正和防止脱水。抗菌治疗无效。

预后

因本病多为病情轻,病程短,呈自限性,预后一般较为良好。婴幼儿感染者病情一般较重,病死率高。

预防

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有效的方法是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受到WHO的极大关注,在全球疫苗规划和腹泻病控制规划中,已将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列为重点工作目标之一,以便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使用,并建议将其列入各国的计划免疫中。轮状病毒活疫苗有一定效果,且观察到母乳喂养不干扰口服疫苗的作用,但受保护的情况可能与型别有关。

健康问答

  • 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医生头像
    宫雪 医师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 内科
    病毒侵入小肠上皮细胞,绒毛变短及脱落,导致小肠功能丧失。粘膜双糖酶活性降低、肠腔内木糖及蔗糖水解并吸收障碍,被细菌分解而产生有机酸,...致使肠内渗透压增加,大量水及电解质进入肠腔,肠吸收减少。下拉查看详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宫雪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958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2月23日 12:22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