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小儿呼吸衰竭

小儿呼吸衰竭是一种重危的临床综合病征,为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也是引起死亡的多见原因,简称呼衰。
别名: respiratory failure of children   小儿呼衰  
英文名: respiratory failure
发病部位: 呼吸系统  
就诊科室: 重症医学科  
症状: 呼吸困难   呼吸急促   神经症状    消化道出血  
多发人群: 小儿  
治疗手段: 药物 吸氧 康复治疗
并发疾病: 酸中毒   缺氧性脑病(肺性脑病)   消化道出血   肺不张   呼吸道感染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以引起多器官损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呼吸、血液、消化等系统,所以呼吸衰竭时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症状外,主要表现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各个脏器的损害。一般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幅度变浅,严重时出现节律的改变;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鼻翼扇动,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常常出现紫绀。呼吸衰竭早期,患者头痛、烦躁,精神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如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加重,患者则表现为淡漠、嗜睡、昏睡,乃至昏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然而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时则会引起各种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此外严重呼吸衰竭还会引 起消化 道出血 、肝肾功 能损 害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后果。

病因

损害呼吸功能的各种因素都会导致呼吸衰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引起急性呼吸衰竭多见于突发因素,如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麻醉或中毒等因素,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慢性呼吸衰竭常因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症肺结核、肺间质性纤维化、尘肺、胸廓病变、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等。

检查

1、血气分析 静息状态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6.7Kpa(50mmHg)为Ⅱ型呼吸衰竭,单纯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则为1型呼吸衰竭
2、电解质检查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常伴有高钾血症;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常有低钾和低氯血症。
3、痰液检查 痰涂片与细菌培养的检查结果,有利于指导用药
4、其他检查 如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等根据原发病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发现。

诊断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急性的如溺水、电击、外伤、药物中毒、严重感染、休克;慢性的多继发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结合临床表现、血气分析有助于诊断。

治疗

1.积极改善通气。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定时?痰 ,补充足够的水分,应用祛痰药降低痰的粘稠度,以利排出 。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氨茶碱、β受体兴奋剂等)解除气道痉挛,既可改善通气,又利于排痰。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可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充血,可选用地塞米松或氢化考的松静脉点滴。经上述治疗仍无效或一开始就属于重症呼吸衰竭者可以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
2.纠正低氧。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中枢对于二氧化碳的刺激已不敏感,其兴奋性主要靠低氧刺激来维持 。如果单纯给氧,尤其是高浓度吸氧,缺氧问题虽然暂时缓解,但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二氧化碳潴留更趋严重 ,以至导致二氧化碳麻醉。所以主张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给氧途径可采用鼻导管、鼻塞法、面罩法等,同时注意吸入氧气应加温加湿。
3.极预防和处理各种合并症。如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DIC肝肾功能衰竭等。

预后

积极治疗可以减少死亡率,积极治疗尚可。

预防

小儿呼吸衰竭该如何预防:
1. 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基础疾病,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支气管分泌物,降低气道阻力,减少能量消耗。 
2.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坚持力所能及的锻炼,每天作呼吸操,增强呼吸肌的活动功能。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小儿呼吸衰竭?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小儿呼吸衰竭该如何预防:1. 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基础疾病,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支气管分泌物,降低气道阻力,减少能量消耗。 2.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坚持力所能及的锻炼,每天作呼吸操,增强呼吸肌的活动功能。 3.对于年老、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抵抗力差的患者,可以定期注射肺炎球菌等疫苗,预防感染发生。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陈桂芝 小儿呼吸衰竭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3): 336-336.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116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2月22日 16:59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