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又称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或赫什朋病,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本病是婴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仅次于直肠肛门畸形。
别名: pediatric megacolon congenitum   pediatric pelvirectal achalasia   congenital megacolon of children   pediatric Hirschsprung’s disease   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   赫什朋病  
英文名:
发病部位: 结肠  
就诊科室: 小儿普外科  
症状: 胎便排除延缓   顽固性便秘   顽固性腹胀   呕吐   低蛋白血症   贫血   食欲下降  
多发人群: 新生儿   婴儿   儿童  
治疗手段: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并发疾病: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败血症 NOS   肺炎   肠穿孔(非创伤性)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胎便排出延缓,顽固性便秘和腹胀:患儿生后24-48小时内多无胎便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可于生后2-3天出现低位肠梗阻症状。以后既有顽固型便秘,3-7天甚至1-2周排便1次。严重者发展成不灌肠不排便。痉挛段越长,出现便秘的时间越早,越严重。腹胀逐渐加重,腹壁紧张发亮,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增强。
2.呕吐,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由于功能性肠梗阻,可出现呕吐,呕吐物含有少量胆汁,严重者可见粪样液,加上长期腹胀,便秘使患儿食欲下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致发育迟缓、消瘦、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伴水肿。
3.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拔指后由于近端肠管内积存大量粪便,可排出恶臭气体及大便。

病因

目前认为该病发生病因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检查

1.X线检查:一般可确定诊断。
1)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近端结肠扩张,盆腔无气体或少量气体。
2)钡剂灌肠检查:可显示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呈“漏斗状”改变,痉挛段及其上方的扩张肠管,排钡功能差,若粘膜皱襞变粗,提示伴有小肠结肠炎。
2.直肠粘膜活检:HE染色判断神经节细胞有无,组化法测定患儿痉挛段肠管乙酰胆碱含量和胆碱酯酶活性,患儿两者均较正常儿高出5-6倍,但对新生儿诊断率较低。
3.直肠肌层活检:从直肠壁取全层肠壁组织活检,计数神经节细胞数量。
4.肌电图检查:患儿直肠和乙状结肠远端的肌电图波形低矮,频率低,不规则,波峰消失。

诊断

凡新生儿生后胎粪排除延迟或不排胎粪,伴有腹胀,呕吐应考虑本病。婴幼儿有长期便秘病史或腹胀体征者,结合辅助检查,一般即可确诊。

治疗

1.保守治疗:
1)口服缓泻剂,润滑剂,帮助排便;
2)使用开塞露,扩肛等刺激括约肌,诱发排便;
3)灌肠:肛管插入深度要超过狭窄段,每日一次注入生理盐水,揉腹后使灌肠水和粪水排出,反复数次,逐渐使积存的粪便排出。
2.手术治疗:
包括结肠造瘘术和根治术。凡合并小肠结肠炎不能控制者,合并营养不良、高热、贫血、腹胀、不能耐受根治术者,或保守治疗无效、腹胀明显影响呼吸者,均应及时行结肠造瘘术。现多主张早期进行根治手术,一般认为体重在3kg以上,周身情况良好即可行根治术。

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为良好,大多数患儿有良好的排便功能。

预防

该病发生病因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健康问答

  •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医生头像
    宫雪 医师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 内科
    发病机理是:由于肠壁缺少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相应肠段平滑肌痉挛导致肠内容物不易通过病变肠段排出体外,肠腔内容物因而积聚引起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出现近端有正常神经分布的肠腔严重扩张,时间长后出现代偿性肥厚。病变可发生在部分结肠或整个结肠,但很少回肠末端和整个消化道受累及。下拉查看详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宫雪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533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2月26日 17:59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