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期如果修复不彻底便会演变成慢性骨髓炎,并有周围组织的充血和骨骼脱钙。
别名: 慢性骨髓炎  
英文名: chronic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发病部位: 骨壳、窦道  
就诊科室: 骨科  
症状: 皮肤菲薄、色泽暗,瘢痕,溃疡,皮肤红、肿、热及有压痛;体温高等  
多发人群: 糖尿病、服用激素、免疫缺陷及营养不良患者  
治疗手段: 手术
并发疾病: 骨折   湿疹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骨失去原有的形态,肢体增粗及变形。
2、皮肤菲薄色泽暗;有多处瘢痕,稍有破损即引起溃疡。
3、窦道口长期不愈合窦道口肉芽组织突起,流出臭味脓液。
4、急性感染发作有疼痛,表面皮肤转为红、肿、热及压痛。提问升高1--2度。
5、闭塞的窦道口可开放,排除多量脓液,有时掉出死骨。死骨排出后窦道口封闭,炎症逐渐消退。

病因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转入慢性阶段的原因:
1、急性感染期未能彻底控制,反复发作演变慢性骨髓炎;
2、系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骨髓炎。

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阶段有虫蛀状骨破坏与骨质稀疏,并逐渐出现硬化区。骨膜掀起并有新生骨形成,骨膜反应为层状,部分呈三角状,状如骨肿瘤。新生骨逐渐变厚和致密,坏死脱落成为死骨。由于周围骨质致密,死骨在常规正、侧位X线片上可能不能被显示,需要改变体位检查,在X线片上,死骨表现为完全孤立的骨片,没有骨小梁结构,浓白致密,边缘不规则,周围有空隙。
2、CT检查 可以显示出脓腔与小型死骨,在部分病例可经窦道插管注入碘水造影剂以显示脓腔。
3、窦道造影 经久不愈的窦道,须清除病骨死腔或死骨后才能愈合,因此,临床上必须先了解窦道的深度、径路、分布范围及其与死腔的关系。一般采用窦道造影,即将造影剂注入窦道内,进行透视和摄片观察,可充分显示窦道,以便做到彻底清除死腔和窦道。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不难。特别是有窦道及经窦道排出过死骨时诊断更易。摄X线片可以证实有无死骨,并了解其形状、数量、大小和部位以及附近包壳的生长情况。难以显示死骨者可做CT检查。

治疗

手术前需取窦道溢液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最好在术前2周即开始应用抗生素,使手术部位组织有足够的抗生素浓度。
1、清除病灶处:在骨壳上开洞进入病灶内,吸出脓液,清除死骨与炎性肉芽组织。一般在骨壳上原有洞口处扩大即可进入病灶。扩大洞口处不可避免要切除一部分骨质,才能取出死骨;过多切除骨质会形成骨缺损或容易发生病理骨折。
2、消灭死腔法:
(1)蝶形手术在清除病灶后再用骨刀将骨腔边缘消去一部分,成平坦的蝶状,以容周围软组织贴近而消灭死腔。
(2)肌瓣填塞:死腔较大者做蝶形手术丧失的骨骼太多会发生病理骨折,可将骨腔边缘略事修饰后将附近肌肉作带蒂肌瓣填塞消灭死腔。
(3)闭式灌洗:小儿生长旺盛,骨腔易闭合,因此小儿病例在清除病灶后不必作碟形手术。在伤口内留置2根塑料管;一根为灌注管,另一根为吸引管。术后经灌注管滴入抗生素溶液。
3、庆大霉素-骨水泥珠链填塞和二期植骨。
4、伤口闭合:伤口应一星期缝合,并留置负压吸引管。一般在术后2--3天内吸引量逐渐减少,可拔出引流管。周围软组织不能缝合时,可敞开,骨腔内填充凡士林纱布或碘仿纱条,包管形石膏,开洞换药。

预后

1、此病易复发,规范治疗后期一般建议中医进行调治,增强体质及抗病能力;
2、后期还应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注意循序渐进。

预防

1、注意创伤部位的清洁消毒,及环境周围卫生
2、患有急性骨髓炎治疗要及时,不及时会演变成慢性骨髓炎。

健康问答

  • 急性血缘性骨髓炎转入慢性阶段原因是什么?
    医生头像
    郝高庭 主治医师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骨科
    1、急性感染期未能彻底控制,反复发作演变成慢性骨髓炎;2、系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表现为慢性骨髓炎。

词条标签

慢性骨髓炎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郝高庭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骨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湿疹 骨折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928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8日 13:2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