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腹外疝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概念相对于腹内疝,是腹壁出现薄弱缺损后,腹腔内组织脏器通过这一薄弱缺损而脱出到体表皮下,形成局部肿物时有时无、时大时小的肿物。包括腹股沟疝、脐疝和切口疝等多种类型。
英文名:
发病部位: 腹壁  
就诊科室: 普外科  
多发人群: 分布广泛,相对而言以小儿和老年人的腹股沟疝最为常见  
治疗手段: 非手术治疗 手术修补
并发疾病: 肠梗阻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 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在腹壁局部薄弱缺损位置可以出现一个时有时无、时大时小的肿物,站立或用力时出现,平卧后回纳消失。
  2. 随着病程进展,缺损逐步变大,肿物也随之变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肿物不能完全回纳的情况。
  3. 部分病人会出现消化不良、腹部不适、隐痛等症状。
  4. 有些腹外疝会发生急性嵌顿表现,引起肠梗阻,甚至发生肠坏死穿孔而最终威胁患者生命。

病因

与局部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加两大因素有关。 
1.腹壁强度降低 腹外疝发生的病理基础,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两方面。先天性因素包括鞘状突未闭、腹股沟管结构不良、脐环闭锁不全,腹白线纤维交织覆盖不全等,有些正常的解剖现象,如精索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也造成了该局部的腹壁强度降低。后天性因素包括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受损等,肥胖者过多的脂肪浸润,老龄的肌肉退化萎缩以及胶原代谢异常,都是造成腹壁强度降低的后天性生理和病例因素。 
2.腹内压增加 腹外疝的种诱发因素,包括慢性咳嗽、慢性便秘、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晚期妊娠、大量腹水、婴儿经常啼哭、举重等等。前三项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原先就存在腹壁强度降低的人就容易出现腹外疝。

检查

多数情况下,通过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即可发现腹外疝。
可以用超声和CT等影像学。

诊断

通过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多可发现腹壁缺损和随之产生的特殊肿物,有困难时可以结合超声和CT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

治疗

  1. 一岁以内婴儿的腹股沟疝和脐疝有部分可能自愈外,可以进行临床观察或使用疝带;
  2. 其他情况的腹外疝均无自愈可能,手术是治愈这些腹外疝的唯一有效手段。 
  3. 非手术治疗唯一有效的是疝带或称为疝托,是通过物理原理堵住腹壁的缺损位置,从而暂时起到避免腹腔内脏器从腹壁缺损中脱出的作用,可减缓缺损扩大和肿块脱出带来的症状,但临床仅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除此以外的患者,都应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来彻底修补缺损。根据疝的分类不同,修补方式会有所差异。近来来临床的主要手术方式是使用材料进行修补,腹腔镜手术的开展近年来也逐步得到推广。
  4. 对于发生急性嵌顿的患者,应行急诊手术以挽救生命。

预后

绝大多数的腹外疝只要得到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总体手术复发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

预防

由于存在众多先天因素,以及年龄增长所导致的机体退化,腹外疝目前还没有绝对的预防方法。改善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控制腹水量等降低腹内压的措施能够降低腹外疝的发病率。

健康问答

  • 腹外疝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肠气吗?是不是肠子出了问题?
    医生头像
    汤睿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总院 - 疝与体壁外科
    小肠气是腹外疝的俗称,此外民间还有称之为“鼓包”、“小肠串气”等。 腹外疝的本质并不是肠子出了问题,而主要腹壁发生了问题。腹壁上出现...薄弱缺损后,腹腔内组织脏器,最常见是肠管通过这一薄弱缺损而脱出到体表皮下,形成局部肿物。因为肿物里多包含小肠,因此按压是可以有气体通过发出的“咕噜”声,因此称之为“小肠气”或者“小肠串气”。 当然从临床上腹外疝包括腹股沟疝和腹壁疝两大类。前者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后者脐疝、切口疝、造口旁疝、白线疝、腰疝、半月线疝等多种类型。其中以男性腹股沟疝最为常见。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汤睿

上海市东方医院总院 疝与体壁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473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4月26日 10:5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