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 临床综合征,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英文名: 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血液科  
症状: 齿龈出血  
多发人群: 孕妇  
治疗手段: 药物康复疗法
并发疾病: 非创伤性颅内出血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急性型
起病前1-3周84%的病例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因此秋冬季发病最多。起病急可有发热畏寒,突然发生广泛而严重的皮肤黏膜紫癜,甚至大片淤斑或血肿皮肤淤点多为全身性,以下肢为多,分布均匀。黏膜出血多见于鼻、齿龈,口腔可有血疱。胃肠道及泌尿道出血并不多见,颅内出血少见,但有生命 危险。脾脏常不肿大。血小板显著减少,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病人可自行缓 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数可迁延半年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急性型占成人ITP 不到10% 
 2.慢性型
起病缓慢或隐袭,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可持续数 天至数月,出血程度与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数>50×109/L常为损伤后出血,血小板数(10-50)x 109/L可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出血,血小板数<10×109/L常有 严重出血。皮肤紫癜以下肢远端多见,可有鼻、齿龈及口腔黏膜出血,女性月经过 多有时是唯一症状,也有颅内出血引起死亡者。本型自发性缓解少。病人除出血 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少数因反复发作可引起贫血或轻度脾脏肿大。如有明显脾 大要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 
 3.并发症 
 急性ITP患者并发颅内出血者有3%~4%,因颅内出血死亡者 占1%。

病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公认ITP发病机理与免疫因素有 关。1951年Harringfon等临床试验即将诊断为ITP的患者的血浆输给健康志愿 者,可引起血小板减少,输注越多,症状越严重,预后越差。另外,还发现将ITP 患者血浆输注给已切除脾脏的志愿者,同样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因此认为,血管 中的血小板破坏与脾脏中的破坏在程度上是相似的。ITP的特征为外周血小板 减少,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仅为数小时(48-230分钟)。造成血小板破坏的主 要机制目前公认有以下几方面。

检查

1.血小板计数
急性型血小板常<20×109/L,慢性型多在 (30~80)X 109/L。由于血小板减少,故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 不良,束臂试验阳性。除大量出血外,一般无明显贫血及白细胞减少。
2.血小板形态及功能
外周血小板形态可有改变,如体积增 大,形态特殊,颗粒减少,染色过深。周围血中巨大血小板为一些 较幼稚的血小板,它反映了血小板更新加速。
3.骨髓检查
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急性型者幼稚巨核细胞增多,但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慢性型者 巨核细胞多显著增多,但胞质中颗粒减少,嗜碱性较强,产生血小 板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胞质中出现空泡变性。在少数病 程较长的难治性ITP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减少。
4.血小板抗体
急性型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比慢 性型者高,其升高为暂时性。在血小板上升前PAIgG已迅速下降, 甚至恢复正常。缓解期患者,持续高水平PAIgG,提示血小板代偿 性破坏,患者易复发。脾切除后PAIgG降至正常。如仍然升高,则 表示抗体在肝产生,或有副脾存在。一般而言,PAIgG高低和血小 板计数相关,但有假阳性或假阴性。 
 5.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B超、X线、CT、 MRI、肝肾功能等检查。

诊断

临床上根据本病的出血症状、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体检脾脏 不肿大、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成熟障碍曲t血小板抗体增高,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为本病的主要诊断标准。1986年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对本病的 诊断标准如下。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
(2)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具备下列5项中任何一项者:
①泼尼松治疗有效;
②切脾治疗有效;
③血小 板相关IgG增多;
④血小板相关c3增多;
⑤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治疗

一、救治关键 
 对于血小板<20×109/L并有出血倾向者,及时输新鲜血或血小板,防止重要器官出血(脑出血)及产后出血。
二、治疗 
 1.妊娠期处理 
 ITP患者病情始终不平稳,血小板<50× 109/L并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妊娠。如已妊娠,孕12周以前病情严 重,需用激素治疗者,为防止胎儿畸形,应及时终止妊娠。否则ITP患者一旦妊娠一般不必终止。在妊娠期问治疗原则与单纯ITP患 者相同,用药时尽可能减少对胎儿的不利影响。
(1)一般支持疗法:对隐性出血严重者,应注意休息,防止各 种创伤及颅内出血。可用一般止血药如卡巴克络、氨甲环酸、巴曲酶(血凝酶)等止血。出血严重时可输新鲜血。应在采血后6小时 内输入为宜,可保持80%-90%的血小板活力,而采血后24小时 者,其活力明显下降,一般不宜采用。 
(2)药物治疗:
①可以给予口服维生素c、叶酸、硫酸亚铁、氨 肽素等治疗。
②给予地塞米松5-10 mg口服,每日3次,或泼尼 松每日60~100 mg口服,连用5日,停药2日;或连用3日,停药 1日。持续3~4个周期,病情好转后再减量。也可静脉滴注氢化 可的松治疗。
③输入丙种球蛋白:可竞争性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的Fc受体与血小板结合,减少血小板的破坏。用法:大剂量丙种球蛋白400 mg/(kg·d),5~7日为1个疗程。
(3)脾切除:
是治疗本病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当输血小板、 应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有出血倾向,血小板<50×109/L时可考虑脾切除,有效率可达70%-90%。手术最好在妊娠3~6个月间 进行。然而脾切除可明显增加流产、早产、胎儿死亡的发生率。若 不是病情严重,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一般应尽量避免在孕期手术。
(4)输血小板:
输入血小板会刺激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加 快血小板破坏。因此,只有在血小板<20 X 109/L并有出血倾向 时,为防止重要器官出血(脑出血)、手术或分娩时应用。可输新鲜血或血小板。
2.分娩期处理 
(1)分娩方式选择:
原则上以阴道分娩为主,因为ITP孕妇最 大风险是分娩时出血。若行剖宫产,手术创口大,增加出血风险。 但是ⅡP孕妇有一部分合并胎儿血小板减少,经阴道分娩时有发 生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险。故可适当放宽ITP孕妇剖宫产的指 征。剖宫产指征为:血小板<50×109/L;有出血倾向;胎儿头皮血或胎儿脐血证实胎儿血小板<50 X 109/L;有脾切除史者。 
(2)分娩时处理:
产前或术前应用大量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 500 mg或地塞米松20-40 mg静脉注射。可配合丙种球蛋白400 mg/kg,输新鲜血、血小板等联合应用,以减少抗体形成,除去已形 成的抗体,改变细胞的免疫机制,吸附剩余血小板抗体,增加血小 板,减少出血。积极预防产后出血,认真检查软产道,及时准确缝 合伤口,防止产道血肿。产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新生儿处理:
出生后观察血小板计数,新生儿血小板<50 X 109/L,或母体在产前长期应用激素治疗时,新生儿出生后应给 予泼尼松治疗,2.5 mg口服,每日 2次,1周后逐渐减量。

预后

若血小板计数>50×109/L,无出血倾向,一般对母体影响 不大,产时、产后出血不多,产褥期出血亦不多。若血小板计数<50×109/L,可 能有出血倾向,给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多数血小板计数可回升,尤其妊娠终 止后。多数1~2周,偶有产后6周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如处理恰当,绝大 多数母体预后良好。

预防

1.妊娠前有血小板减少者,应暂缓怀孕,坚持治疗,病情缓和稳定,血小板>50× 109/L,方可考虑妊娠。 
2.注意饮食营养,可常服用生花生(连衣),每日坚持服用100g;大红枣50g,阿胶 1g,蒸服,为1日量。
3.对妊娠前患有血小板减少者,在妊娠早期可根据证候先给予预防性治疗,对于脾 肾不足者可给予参芪片、养血饮或归脾丸,对于血热扰冲者可给予大补阴丸或六味地 黄丸。 
4.防治合并症,监测血小板变化及出血倾向。
5.若孕早期病情仍未缓解,有恶化趋势,则应终止妊娠。
6.妊娠中晚期和分娩时,作好产科处理,产后坚持治疗。

健康问答

  • 该病应该注意和哪些疾病鉴别?
    医生头像
    赵彦鹏 主治医师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不孕症科
    由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慢性ITP须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慢 性血小板减少相鉴别如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 ... Evans综合征等。后者一般有原发病或明显的致病因素并有相应的临床和检验 特点。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紫癜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赵彦鹏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不孕症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027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4月27日 11:0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