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个体在亲历、目击或面临一个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死亡威胁、严重伤害的创伤事件后的2天至4周内所表现的应激反应。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分离、再历、回避和过度
别名: acute stress disorder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心因性反应   acute psychogenic reaction   急性变态反应  
英文名: acute situational reaction
发病部位: 脑  
症状: 抑郁   焦虑   愤怒   绝望   活动过度   退缩   心动过速   出汗   面赤  
多发人群: 青壮年  
治疗手段: 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催眠疗法、支持性辅导
并发疾病: 意识障碍   运动障碍 NOS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以意识障碍占优势者,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见定向力障碍,注意力狭窄,有自发言语,词句零乱或不连贯,无条理性,令人难以理解。恢复后少数患者可出现遗忘现象。 
2)以精神运动障碍占优势者,患者表现为伴有强烈情感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3)分离、再历、回避和过度警觉。具体地说,分离包括麻木、意识涣散、人格解体、现实感丧失、分裂性遗忘;再历包括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想象、思考或悲痛的再次出现;回避指对创伤事件相关的思考、情感或地点等的回避;过度警觉指焦躁不安、失眠、易怒、高度警惕、注意力难以集中。 
4)此外,还可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皮肤潮红等。

病因

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如重大生活意外事件及严重的自然灾害)是ASD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外,也与患者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低者多见)、性别(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性格(性格内倾居多)等因素相关。

检查

AS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尚无肯定的诊断标准。

诊断

①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②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③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④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 1 周,通常在 1 月内缓解。
⑤排除标准: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表现为以上1 项,即可诊断。

治疗

治疗 ASD 的主要目的,就是尽早消除创伤个体的病态应激反应,减少其随后形成 PTSD 的可能性。目前为止,对 ASD 进行心理干预的主要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催眠疗法、支持性辅导等。 

1)认知行为疗法一般由创伤教育、放松训练、想象暴露、现场暴露、认知重构5部分组成。许多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创伤早期的ASD有着很好的疗效。 

2)暴露疗法通常是处理创伤记忆的首选疗法。暴露是提取、修改恐惧结构和减少回避的直接途径。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重复暴露,可以导致恐惧结构的适应性改变。在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观察恐惧强弱变化,可以增强个体积极的暗示和期望。暴露也可使人们重新评价创伤事件及其对创伤事件的反应,进而使他们做出适当的认知改变。 

3)眼动脱敏是一种以暴露为基础的治疗技术。眼动脱敏的治疗程序包括了解创伤史、治疗准备、评定、脱敏、再加工等8个部分。以往大量研究证明,眼动脱敏对创伤引起的PTSD有快速疗效。 

4)支持性辅导是ASD治疗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心理干预手段。支持性辅导作为一种心理咨询服务,主要是给创伤个体提供创伤教育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技巧。支持性辅导的家庭作业主要是要求创伤个体坚持记录当前的问题及情绪状态。

预后

经及时治疗的ASD预后良好,一般可完全恢复正常。

预防

1)在重大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时,如特大洪水、地震、火灾、风暴、泥石流,专业人员应尽早给予危机干预、提供脱离创伤的环境、加强社会支持,避免受灾人群发生ASD,同时也包括对患者康复后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帮助、指导和安排,重新调整好患者的生活。
2)普通群众平日即应注重培养健康的心理及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处理应激事件上的应对能力。

健康问答

  • 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医生头像
    王余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 中医科
    一、正视现实 正确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的处境,对应付挫折有心理准备。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处世。 二、体现自己的价值 认识到...人在社会中是相互依赖的,自己对家庭、班级和他人是有用的,是能够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的。 三、相信并运用自己的能力 相信自己可以控制生活、改变生活,并能够掌握自己的发展道路,掌握自己的命运。 四、掌握缓解心理压力的各种办法 1、改变情境法:主动脱离引起挫折的情景,通过运动或各种户外活动的方式放松身心,摆脱挫折感。 2、发泄法:通过倾诉、放声哭等发泄情绪的方法释放内心的压抑。 3、升华法:把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追求中,以转移对挫折的注意等。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杜建政,夏冰丽. 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3):482-488..

周海斌、张海生、宋因力、宋秋忆、徐琪、徐瑾.院前急救中急性应激反应的识别和处理[J].医学与社会,2010, 23(11):73-83..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余民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中医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847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2月11日 16:49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