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见于30~50岁中年人,女性多见,但病情严重者常是男性患者。本病可分为三期: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期、丘疹脓疱期、鼻赘期,但各期之间无明显界限,经过缓慢,常并发痤疮和脂溢性皮炎。常无明显自觉症状。
2.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期:以鼻及鼻周的面中部为主,亦可累及面颊、前额及颏部。最初表现为对称性红斑,尤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环境温度骤然改变、及精神兴奋明显;初为暂时性红斑,久之变为持续性,并逐渐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树枝状分布,主要分布在鼻尖和鼻翼。常伴有鼻部毛囊孔扩大和皮脂分泌增多。可持续数月至数年至丘疹脓疱期发展。
3.丘疹脓疱期:在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的基础上,在红斑基础上成批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丘疹,脓疱、结节,毛细血管扩张更明显,纵横交错,鼻部、面颊部毛囊口扩大明显。皮损时轻时重,此起彼伏,可持续数年至更久。中年女性患者皮疹常在经前加重。
4.鼻赘期:由于长期充血、反复感染,鼻部结缔组织增生,皮脂腺异常增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结节。病程长久者鼻部皮脂腺及结缔组织增生,致使鼻尖部肥大、畸形如赘生物,称为鼻赘。鼻赘表面可见明显扩大的皮脂腺口,挤压时有条状白色黏膜皮脂溢出。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
5.肉芽肿性酒渣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丘疹性酒渣鼻,皮损不但发生于面部蝶形区域,也常发生在面部两侧及口周;玻片按压皮损呈黄褐色。
6.部分患者可合并眼酒糟鼻。
1.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精神因素、嗜酒、辛辣食物、高温及寒冷刺激、颜面血管运动神经失调、消化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及毛囊蠕形螨感染有关。
2.发病机制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感染及冷热刺激等因素造成颜面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长期出现扩张,并在此基础上出现皮损。
1.组织病理学改变因病期而不同。轻型酒糟鼻常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和轻度水肿。随着疾病发展,会出现血管周围及毛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某些患者皮脂腺增生,并可见弹性组织溶解。无粉刺形成。
2.肉芽肿性酒糟鼻损害中可见非干酪样上皮细胞样肉芽肿。
3.另部分患者蠕形螨检验阳性。
根据鼻部和面部中央发生的典型皮损可诊断。需与痤疮、脂溢性皮炎、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等鉴别。
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Dermatology/(美)Bolognia原著;朱学俊等主译.皮肤病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鼻赘[肥大性酒糟鼻] 皮肤病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