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pterygium)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是眼科的一个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一个外观的缺陷,严重的病例会影响视力。
别名: 胬肉攀睛   复发性翼状胬肉   胬肉  
英文名: pterygium
发病部位: 眼  
就诊科室: 眼科  
症状: 结膜新生物  
多发人群: 40岁以上  
治疗手段: 手术
并发疾病: 眼失明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临床上将其大致分为初发胬肉(又分为结膜期和角膜前期)、进展胬肉(角膜后期)和术后胬肉(又分为治愈胬肉和复发胬肉)3类。 
1、初发胬肉
(1)结膜期胬肉:裂隙灯下睑裂部结膜肥厚,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襞粘连,移动球结膜则造成一横向条索。二碘曙红或荧光素染色冲洗后用钴蓝光观察,可见结膜上皮点状脱落,而其临近受上、下眼睑覆盖的结膜则不着色。 
(2)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结膜形成的三角形充血皱襞,头部跨越角膜缘,底部扇状,越过半月皱襞向泪阜两侧伸展,在角膜缘前区,为胬肉的颈部。胬肉的头部在角膜缘上隆起,越过角膜缘向角膜伸展约2mm,表面有微细血管。在头的尽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状由微粒堆积成的小岛侵入角膜浅层,为Fuchs小岛。小岛与头部周围角膜呈现肉眼难于辨认的混浊。靠体部亦有微粒组成的灰白色条纹,沿角膜缘扩张的血管分布。头和颈部在浸润充血区与角巩膜粘连。荧光素着色,呈现出上皮点状脱落。
2、进展胬肉 
头部成灰白色胶样隆起,其尽端形成竖向锯齿状边缘,颈部血管充盈,组织肥厚。胬肉头部表面微隆起,邻近有散在钙化点,进展缘可越过瞳孔中央,深至角膜前弹力层,其上皮隆起,混浊明显。 由于胬肉对角膜的牵拉作用,可使角膜的弯曲度发生改变而引起散光。Habsen等检查39眼发现胬肉眼呈现规则散光,散光度可达5D,但多数视力不下降。Lin等测定胬肉眼对比敏感度,发现各个空间频率明显降低。同时发现眩光现象也较正常眼明显增多。

病因

本病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尤其是阳光,沙尘,干燥气候等慢性刺激有关。紫外线可能是主要病变因素,多见于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及强烈光线的眩光和反射的户外工作者或喜爱户外活动的人。慢性炎症刺激是翼状胬肉发病的必要条件。

检查

本病主要根据裂隙灯检查来判断,无其他特殊的检查

诊断

根据体征及裂隙灯检查即可判断。本病应与睑裂斑和假性翼状卤肉相鉴别。 
(1)睑裂斑 所形成三角形斑块类似脂肪,底向角膜缘。稍隆起,表面有黄色小点。 
(2)假性翼状胬肉 通常有角膜溃疡,烧灼伤和化学损伤等等。高度隆起的球结膜和角膜上皮缺损部分粘连。在跨过角膜缘处无粘连而呈桥形,可容探针通过。

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早期静止型者且胬肉未侵入黑眼珠力,可不处理。如合并有沙眼或慢性结膜炎者,可应用抗生素,如氧氟沙星眼液,每日~4次。
2、当胬肉进行向角膜瞳孔区域发展,影响美观是最佳的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单纯的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且生长较快。以下的方法可以减少术后复发:
①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②塞替派1:2000,每天四次,用六周。
③丝裂霉素C1:2500,术后每日三次,用两周。
④ 锶(β线)照射,每周一次,共三次
⑤其他激光照射,冷冻疗法,可的松滴眼液可单独或综合治疗。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特别是行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成功率率90%以上,对于少部分胬肉切除面积过大,由于疤痕组织与肌肉粘连牵拉,可引起复视。

预防

预防翼状胬肉应尽量避免接触粉尘,阳光,干燥空气等,对于长期户外工作者及紫外线直射的人群,注意遮阳,戴墨镜等。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眠对疾病也有预防作用。

健康问答

  • 翼状胬肉的复发率
    医生头像
    贺金龙 主治医师 华中农业大学医院 - 眼科
    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在50%以上,联合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率在6%左右。

词条标签

结膜变性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贺金龙

华中农业大学医院 眼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766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1月30日 18:02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