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又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外伤后3周以后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
英文名: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CSDH
发病部位: 头部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症状: 头痛   颅压增高  
多发人群: 老年   儿童  
治疗手段: 手术 对症治疗
并发疾病: 器质性痴呆   脑疝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
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
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病因

1.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关于出血的原因与老年性脑萎缩后颅内空间相对增大有关。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肿瘤受损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引起硬脑膜内层炎性反应形成包膜,新生包膜产生组织活化物质进入血肿腔,使局部纤维蛋白溶解过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后者的抗血凝作用,使血肿腔内失去凝血功能,导致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扩大。
2.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产后颅内损伤者较少,一般6个月以内的小儿发生率最高,此后逐渐减少。不过外伤并非惟一原因,观察到营养不良、坏血症、颅内外炎症的儿童,甚至严重脱水的婴幼儿,亦可发生该病。

检查

1.颅骨X线摄片列入常规检查,其能提示有颅内压增高的迹象,如脑回压迹加深、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局部颅骨变薄。患病多年的病人,血肿壁可有圆弧形的条状钙化。婴幼儿病人可有前囱扩大、颅缝分离和头颅增大等。

2.头部CT或MRI检查是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具有简便、安全、可在短时间内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和数目等优点,对于脑血管造影难以同时显示的两侧性血肿,CT检查能准确地诊断。当CT及MRI显示的血肿为等密度时,可增强扫描或作MR检查。

3.在无CT和磁共振成像设备时,脑血管造影检查仍然是较好的诊断方法,只要病情允许,应积极进行该项检查以获得明确诊断。

4.有癫痫表现者应作脑电图或脑地形图的检查。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CT扫描或MRI等检查确诊。

本病易误诊为神经官能症、老年性痴呆、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或颅内肿瘤等。

治疗

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前囟未闭者,可经前囟行硬膜下穿刺抽吸积血。

药物治疗:

1.轻症病人对症处理即可。
2.有精神障碍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有癫痫表现者给予抗癫痫药物。
3.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给予脱水利尿药物降低颅内压。
4.婴幼儿病人注意给予止血药物,特别是维生素K。
5.病人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6.重症病人加强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

预后

只要治疗及时,常有良好恢复。但术后血肿复发率仍高达3.7%~38%。

 

预防

预防头部外伤;头部外伤后定期检查,有颅高压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健康问答

  • 如何评价术后疗效?
    医生头像
    韩渊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心血管内科
    1.治愈:血肿消失、症状和体征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好转:血肿消失、症状好转、遗有神经功能障碍,生活可自理,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 3.未愈:血肿未完全消失,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生活不能自理。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贾建平.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王新德.实用临床神经病学.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7.

词条标签

神经科  高颅压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韩渊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心血管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脑疝 头痛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520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8月08日 14:16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