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可能为相对独立于颅脑损伤之外的疾病,其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好发于50岁以上老人。
别名: 无  
英文名: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发病部位: 硬脑膜下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症状: 头痛   恶心呕吐  
多发人群: 50岁以上老人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癫痫   轻偏瘫   失语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如头痛、恶心、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 
2.血肿压迫所致的局灶症状和体征 如轻偏瘫、失语和局限性癫痛等。 
3.脑萎缩、脑供血不全症状 如智力障碍、精神失常和记忆力减退等。

病因

可能与老年性脑萎缩的颅内空间相对增大有关,遇到轻微惯性力作用时,脑与颅骨产生相对运动,使进人上矢状窦的桥静脉撕裂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引起硬脑膜内层炎性反应形成包膜,新生包膜产生组织活化剂进人血肿腔,使局部 纤维蛋白溶解过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后者的抗血凝作用,使血肿腔内失去凝血机 能,导致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再扩大。慢性压迫使脑供 血不全和脑萎缩更加显著,造成此类病人的颅内压增高程度与血肿大小不成比例。早期包 膜较薄,如及时作血肿引流,受压脑叶易于复位而痊愈;久后,包膜可增厚、钙化或骨化。

检查

CT检查:如发现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可有助于确 诊;少数也可呈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与血肿腔内的凝血机制和病程有关,还可 见到脑萎缩以及包膜的增厚与钙化等。
实验室检查:常无明显异常。

诊断

根据患者的体征,临床表现,以及头部CT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

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采取颅骨钻孔,切开硬脑膜到达血肿腔, 置管冲洗清除血肿液。血肿较小者行顶部钻孔引流术,血肿较大者可行顶部和颖部双孔引 流术。术后引流48-72小时。病人取头低卧位,并给予较大量的生理盐水和等渗溶液静 脉滴注,以促使原受压脑组织膨起复位,消除死腔。

预后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经过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患者症状消失,机体各项功能恢复。

预防

老年人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多跟他人交流,防止脑萎缩的发生。有血管性或出血性疾病的老人要及时治疗,防止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另外老年人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头部外伤的发生。

健康问答

  • 老年人如何预防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
    医生头像
    曾宪付 主任医师 随州市中医医院 - 外科
    老年人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多跟他人交流,防止脑萎缩的发生。有血管性或出血性疾病的老人要及时治疗,防止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另外老年人...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头部外伤的发生。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宪付

随州市中医医院 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癫痫 头痛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413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25日 11:51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