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分为三期:①婴儿期:在出生后第二或第三个月开始发病,皮疹分渗出型和干燥型,均伴剧烈瘙痒。②儿童期:多数在五岁前发病。皮损分湿疹型和痒疹型。③青年及成人期:皮损与儿童期类似。
本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一)婴儿期
通常在生后第2或第3个月开始发生,亦有报告生后第2或第3周发生者,皮损两颊红斑,境界不清,红斑上密集针尖大丘疹,丘疱疹,水疱和渗液,渗液干燥则形成黄色厚薄不一的痂皮,常因剧痒,搔抓,摩擦而致部分痂剥脱,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及头皮,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并发局部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少数患儿由于处理不当扩展至全身变为红皮病,并常伴有腹泻,营养不良,全身淋巴结大等。
(二)儿童期
多在婴儿期特异性皮炎缓解1-2年后发生并逐渐加重,少数自婴儿期持续发生。皮损多发生于肘窝和两小腿的屈侧,亦可累及颈外侧及四肢其它部位。湿疹型的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和慢性湿疹相似 多为针尖大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融合成片,较干燥,背覆灰白色鳞屑,皮肤有轻度浸润,部分呈苔藓化。
(三)青年及成人期
主要表现为慢性苔藓化皮损, 多位于头面部,颈部及肘膝关节屈侧,对称分布, 明显色素沉着, 有明显的抓痕,白色皮划痕阳性。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尚未明确,包括遗传易感性、食物过敏原刺激、吸入过敏原刺激、自身抗原、感染及皮肤功能障碍。
该病原因之一遗传性过敏素质格外惹人注意,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员对某些体内外物质的敏感性往往高于正常人。据统计表明:双亲皆有“异位性”表现者约70%后代也可呈“异位性”;若父母中仅一方见“异位性”则子女大致半数可见有“异位性”;然而在“异位性”病人中还有40%的父母未发现“异位性”。
本病的变应原以食物,特别是蛋白质食品尤为常见。另外,通过呼吸道吸入的各种物质,如屋尘、花粉、动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视。通常认为婴儿期似乎是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期后却对吸入物过敏居多。
除上述以外,季节气候变化、精神紧张、强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剧。
特异性皮炎发病机制既可以是变态反应,也有非变态反应。其中有许多问题尚未获得一致结论,而且有些是相互矛盾的。对此需要今后努力实践,积极去探讨研究。
根据个人或家族有“特应性”病史,皮损特点进行诊断:即婴儿期呈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状,好发于面颊部及额部;儿童期及青年期则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状,好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腘窝;或呈痒疹状,则好发于四肢屈侧。另外结合辅助检查方能作出诊断。
还应和婴儿湿疹鉴别,关键为于前者有“异位性”,而后者无此表现。
异位性皮炎还应与婴儿脂溢性皮炎相鉴别,后者多为生后第3~4周开始发病,皮疹为红斑和油性鳞屑,缺乏多形性特点,好发于头部,亦可累及眉部,鼻唇沟,耳后,颈部等处,自觉轻痒或不痒,预后良好,往往于数月之内可痊愈。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特异性皮炎诊断标准为Williams1994年制定的标准。
去除并避免可能的致病因素,对症治疗。包括润肤膏的常规应用、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合并感染的抗感染治疗、非激素类的局部免疫调节剂、抗组胺药口服治疗、光疗、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婴儿及儿童期特异性皮炎应尽量寻找发病原因并去除之,但较困难;注意调整饮食,切忌过饱,避免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喂食牛乳、鸡蛋白、柑桔等;哺乳母亲以清淡饮食为好,贝类食物及酒类应禁用;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热水烫洗等;衣着应较宽松、轻软,避穿毛制品或尼龙织品;本品忌种牛痘,避免接触新近种过牛痘或单纯疱疹患者,以防发生牛痘样疹或水痘样疹。
1、预防异位性皮炎要尽量避免让患者皮肤直接接触粗纤维的衣物(包括婴幼儿本身的以及父母的衣物),如毛衣、尼龙,宜穿著宽松的棉织物。
2、夏天不要穿太多的衣服,以减少流汗产生痒感。
3、避免用过热的水沐浴、沐浴时间不宜过久。清洁沐浴用品以及所有保养乳液、乳霜,都不能含有香味和酒精。
4、洗完澡时,要在身体处于微湿时(一般是大毛巾擦干身体后)立刻擦上的凡士林,若因粘腻不适,可试着减少使用的量或是使用无香精的保养乳液(乳液的选择以较为固态为佳,尽量不要选择液状)。
5、避免压力过大,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
6、冬天要避免肌肤干燥,并且保持润温暖的环境。
7、如果有发现容易引起病状的食物,宜避免。否则不宜对食物做过多的限制,以免影响小朋友的生长发育。
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